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各种有关黄河的诗句,知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在漫长的岁月中,到底带给了我们怎样灿烂的文化?我们又是如何对待这给我们带来了灿烂文明的母亲河的?
带着这些疑问,2023年的夏天,我加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兰州、敦煌保护母亲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甘肃省兰州市开展了为期8天的保护母亲河社会实践活动。
滚滚黄河万年长,绵绵华夏文明始。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平台。在甘肃省博物馆中,我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最初的这片黄土地。从史前到民国,置身于时间的洪流中,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彩陶与玉器以及它们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起源、发展过程;我看到了代表古代先进物质文明的农耕种植技术、天文历法、数理算术、灌溉工程、传统医药、彩陶瓷器等均率先在黄河流域高度发展;我看到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团队成员在参观彩陶器具。陈祥烨 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首《凉州词》,为我们展现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在甘肃的省会兰州,这座高楼耸立的繁华城市,我竟也能见到如此壮阔的风光。在中山桥向西望去,便可见耸立的群山与浩荡的黄河,视野之开阔令城市骤然失色,只剩西北自然风光的荒凉与浪漫。但夜晚降临时,城市的繁华与黄河的壮阔就会完美融合,桥身、高楼、群山上漂亮的灯光会默契地亮起,倒映在宽阔的黄河水面上,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与黄河的友好相处。

中山桥上所观黄河景色。李若兰 摄 在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中,我也看到了兰州人民对黄河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沿河岸线建设河堤57公里,打造黄河四十公里黄河风情线,各种沿线农家乐、码头项目等,都可以看出兰州真的花大力气、下硬功夫打造了黄河的科学治理与科学利用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团队成员在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前合影留念。饶鑫龙 摄 一河贯东西,文脉流古今。 经此次三下乡之旅,我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黄河从金城穿过,把积淀上千年的黄河文化“浇灌”进这片热土,激活了一条条属于兰州自身独特气质的文化脉络。在这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黄河两岸生态系统、弘扬黄河文化,不可分割。
黄河宁,天下平。弘扬黄河文化、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