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乡村振兴,探索脱贫攻坚时代下的乡村发展模式,7月4日至7月8日,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红色电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集体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蒙姑镇。
踏至金沙江边,调研团不禁驻足观赏,金沙江素有“十粒沙一粒金”的说法,走下坡去,望见的是一片热闹祥和的场景,金沙江畔拥簇着些许村民,大人小孩无一不欢,不闹在一片,在江边悠游自在,当时已然是傍晚,在夕阳与晚风的衬托下,金沙江所映射出的金光给民众带来美好无限;在此美好的背景下,我却注意到了周围设施的毫不掩饰,没有任何安全告示,游客也并不多,我无法想象金沙江边的红色文化吸引不到人们前来观光游赏。
为了参观学习金沙江,我们前往了巧家县文笔社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一探红色历史文化以及对巧家县的实际影响,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我深深的思考,在这不大的教育基地里,难道就是涵盖金沙江宣传的全部内容吗?金沙江海岸狭长,终日只有同一拨村民在此嬉戏,不能动员力量再对金沙江进行宣传吗?不能再多一些地标性建筑吸引游客进来吗?我知道,对于一个还在开发中的乡村做到这个地步已然不容易,该地路况虽不是又宽又平的路,但是地处交通枢纽,车流量固然大,但还是没有车愿意停下来,我觉得吸引游客在乡村振兴环节中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相较于以前的巧家县来说,如今的变化已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不是不发展,只是时候未到,水电站的建成,淹没了大片土地与农田,曾今引以为豪的经济农作物产量被限制,民生问题大量产生,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看不到希望,村里大多留着中老年人在家里种菜种果过着自己的小农生活,该地的文化水平也很局限,他们对于自己本土的红色文化也不是很了解,连自己家乡的文化都不了解,何谈文化输出呢,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于曾今的地下党活动基地遗址也被荒废成养畜场,令人难以进入研究探索,我不禁深思,难道这样就是我们想看见的“红色”吗?走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街小巷道,环境不是很好,空气中传来各家各户的烟火气,但大部分人家依旧紧闭着门窗,不知有人无人,属实有一股萧条的味道。
在调研的最后,大家都纷纷提出了关于对巧家的疑问,目前红色电商大方向上是否无法进行,然而随行的罗老师就开导大家:“正是因为此地的不发达和欠缺,我们才需要来此地调研,如果这里什么都齐全,那我们过来是干什么的,我们需要在这个地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也可以走党建引领,这也是红色嘛,它不一定是某个具象化的东西。”听完这些我也豁然开朗,调研之路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是按照剧本和我们心中想的一样惬意与轻松,正是这些未知的东西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此次三下乡还存在着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组织引领,注入乡村振兴之“能”;产业富村,培育乡村振兴之“根”。在党建引领方面,前人已经做的到位了,我们用略显青涩的眼光去质疑的时候,在政府层面都已经考虑过了,看着政府层面在巧家县的辛勤工作,我不由得生出敬佩之心,乡村振兴看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正是因为每个时代一位位先进党员的涌现,才激励并团结中国人民创造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相信,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