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基层治理靠智慧”实践队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多个社区内的小区,以“智慧社区赋能基层减负作用分析”为主题,综合采用问卷调查、系统观察、实地访谈等方法,展开专题调研活动。
技术赋能基层:智慧社区的多场景应用 为深入了解智慧社区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实践队首先造访了洪山区中国电信营业厅。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区多个社区与中国电信合作,由企业派驻商业经理与社区对接,引入智慧社区系统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此外,实践队还了解到,这一系统覆盖了多个场景,包括小区智能门禁、沿街商铺AI监控、高空抛物自动检测、垃圾分类提醒等。这些应用不仅在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社区安全保障方面成效初显,也体现出科技融入日常管理的广阔前景。

图为中国电信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介绍智慧社区系统应用情况 徐庆供图
从落地到减负:智慧社区的赋能进阶之路 为切实了解智慧社区系统的落地情况,实践队先后走访了保利社区与井冈社区沈家湾花园小区,询问了居民和相关基层工作人员,得到了对智慧社区建设反馈,也了解到其中存在部分落地“拦路石”。
在保利社区,以广泛部署的人脸识别系统为例,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区安全性,但部分居民反映,系统识别灵敏度存在不足,日常出行存在痛点。更多居民则对个人信息采集与存储的隐私安全性表示担忧。此外,工作人员提及,智慧平台确实有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了解居民的流动情况,但信息的录入与维护仍然依赖人工操作,这是一个较为繁琐的过程。

图为实践队员对保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徐庆供图
在井冈社区沈家湾花园小区,网格员向实践队介绍了更具结构性的问题。据了解,该区智慧社区系统于疫情期间正式投入使用,虽然配套应用程序显著提升了信息管理效率,但系统建立初期的全部数据依赖人工录入,后期更新仍需大量人工操作。网格员介绍道:"系统上线时,所有居民信息都是我们手工录入的,后期更新维护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工作量确实不小。"更值得注意的是,该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智能门禁等设备的推广面临较大阻力。网格员补充说:"很多老年人更习惯使用传统门禁卡,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相比之下,在以年轻居民为主的社区中,同类技术应用的接受度和使用效果明显更好。这一对比表明,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人口结构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推广策略。

图为实践队员与井冈社区工作人员座谈交流徐庆供图
调研发现,智慧社区系统在日常管理中正逐步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在门禁管理、信息查询等环节效率得到提升,但在普及度和可持续运维方面仍然面临挑战。正如在保利、井冈等社区所见,部分设备使用体验有待优化,数据维护工作量较大,老年群体的接受度也需要更多关注。
技术正在快速迭代,经验也在持续积累。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在推广中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和长效运营机制,智慧社区必将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真正成为减负增效的“好帮手”,让科技赋能美好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