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团队,“薪火逐光” 党史宣传实践团赴甘肃、陕西、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六省九市,走进抗战纪念馆与历史遗址,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第一篇章
兰州:革命的 “接待站” 与 “指挥所”
1937 年 5 月设立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至 1943 年 11 月撤回延安,被周恩来誉为 “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它是连接苏联、转运物资、输送进步青年赴延安的关键枢纽,馆内谢觉哉的皮箱、泛黄电报底稿,见证其指导甘肃工委工作、协调抗日力量的重要作用。
西安:发报机里的民族呐喊
1937 年 2 月,西安七贤庄秘密交通站改为红军联络处,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基;9 月后成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一枚集团军驻陕办事处证章,记录其统战与物资转运历程。1941 年皖南事变后,报务员连续 72 小时守着发报机传递真相,“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的信念随滴答声传遍全国。
第二篇章
本溪:林海雪原中的抗联丰碑
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以 “林海雪原,抗联英雄” 浓缩 14 年浴血史。“靖宇马刀” 见证杨靖宇游击作战,密营 “地窨子” 与日军武器,诉说战士零下 40℃的坚守。宋铁岩的诗集与遗物彰显家国情怀,一街之隔的抗联中学,让精神在书声中延续。
汉中:川陕苏区的赤胆赤诚
上世纪三十年代,川陕苏区烽火照亮陕南。汉中纪念馆 1500 多件文物里,步枪与草鞋记录红军生活,文件资料留存军民协作点滴。“赤化全川” 石刻曾被群众冒死保护,雕塑群定格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的支援场景,震撼人心。
高唐:琉璃寺的热血丰碑
1939 年 3 月,鲁西首役在高唐琉璃寺打响。八路军 129 师先遣纵队遭日军合围,战士殊死突围,48 位烈士长眠于此,含鲁西区党委秘书长赵伊坪。纪念馆内遗物与墓碑,诉说鲁西北抗战壮烈。实践团成员沈嘉硕向村民宣讲历史,呼吁铭记英烈。
第三篇章
白山:冰雪中的信仰之光
1940 年寒冬,杨靖宇在白山黑水间孤身奋战,零下四十摄氏度以树皮、棉絮果腹,直至牺牲。叛徒出卖、孤军环境,皆未动摇其信仰与忠诚。站在雕像前,实践团读懂 “忠诚、坚韧、永不屈服” 的内涵。
沈阳:14 年抗争的血泪不屈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残历碑弹痕刻下民族伤痕。日本 14 年殖民统治中,东北资源被掠、同胞受难,但中华民族从未低头。从杨靖宇的最后一颗子弹,到 “九君子” 递交真相,3500 万同胞用鲜血换得胜利曙光。
哈尔滨:“四方楼” 之痛不能忘
哈尔滨 “四方楼”(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断壁残垣,诉说日军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暴行。遗址无声呐喊:铭记历史,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让实践团坚定守护和平的决心。
第四篇章
山东菏泽:鲁西南的关键一役
1947 年 6 月 30 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鲁西南战役开启。郓城攻坚战告捷,山羊集战斗重创敌军。菏泽指挥部旧址内的地图、电报,见证战役成为解放战争关键转折,烽火中的决策与冲锋铺就胜利路。
第五篇章
学生视角: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汉中纪念馆,实践团成员梁静问当地学生,纪念馆成立时间,学生们清脆答出 “1980 年”。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崇敬,让团队看到红色基因的传承。
乡村对话:铭记中前行
哈尔滨村委会里,村书记感慨 “不能忘先烈换的和平”,老农提议 “让娃们多来遗址,知好日子来源”。高唐岳王村,实践团成员沈嘉硕宣讲历史,村民认真聆听,满是爱国情怀。
以史为鉴:青年担使命
实践团成员李思思在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宣讲抗战历史,展示英雄事迹,号召青年汲取力量,担民族复兴重任,引发同龄人共鸣。
讲解员心声:让历史有温度
本溪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称,传承抗战精神能让年轻人知幸福不易、增民族自豪感。这正是实践团此行意义 —— 让历史可触、精神鲜活。
结语
八十年过去,烽火虽熄,精神永存。暑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既是红色历史的寻访者,更是抗战精神的传承者。未来,大学生们将以此为起点,铭记历史、挺膺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据悉,实践团还制作《抗战遗址中的青春答卷》视频,扩大红色宣传。
文字作者及联系方式 | 图片作者及联系方式 | 审稿人 | 审稿日期 | 报送单位(签章) |
方春媛 13609311623 |
杨依莹17274804278 | 王雅梅 | 2025年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