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精准画像研究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AI就业调研队”圆满完成了2025年“文澜职路”暑期就业实践项目,该项目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为高校、学生及企业三方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AI浪潮下的就业新图景: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劳动力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报告指出,AI技术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就业格局,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组建“AI就业调研队”,聚焦湖北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结合长三角地区企业用人需求趋势,开展了此次研究。
二、精准构建评价体系,立体化呈现就业能力 该项目通过深度挖掘企业招聘需求、分析社会舆情、研读政策文献,并利用Python爬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对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进行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全面掌握了AI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新要求。研究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6个维度、20项指标的“AI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确定了各能力指标的客观权重。
该体系不仅将抽象的“能力”概念具体化为可评估的指标,还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绘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精准画像”,直观揭示了学生能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错位现象。报告显示,47.2%的高校毕业生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岗位,48.8%的毕业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感受到了AI的显著影响。
三、技术与软技能并重,企业用人需求呈现新趋势 项目指出,当前企业用人需求呈现出“技术赋能+软技能驱动”的显著特征。技术能力成为基础门槛,超过一半的岗位明确要求具备Python、SQL等数据处理能力或机器学习基础知识。同时,高阶软技能如“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需求迫切,成为企业招聘中的核心考量因素。
四、多主体协同发展,共筑就业新生态 基于研究发现,项目从高校、学生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高校应提高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应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将AI工具学习纳入必修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企业应更清晰地定义岗位能力模型,积极参与高校前端人才培养,为在校生提供更多AI应用场景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此次研究不仅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自我提升及企业高效人岗匹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破解当前“人才供需错配”的社会难题提供了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框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的这一研究成果,期待为培养引领智能经济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贡献重要力量。
此新闻稿旨在通过多彩大学生网这一平台,向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传达AI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重要发现与对策建议,共同推动青年就业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