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赴内蒙古通辽市西辽河村开展“石榴同心”活动深耕民族文化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
2025年8月13日,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西辽河村举行。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组织开展,通过民族语言互学、文化交流互动、生活服务帮扶等多元形式,深化民族文化宣传普及,切实增进民族情感联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基层实践力量。  

活动现场,民族语言互学环节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志愿者主动向当地蒙古族老人请教基础蒙语词汇与日常用语,在学习“勇敢”等词汇时,蒙古族老人不仅细致讲解发音要领,还指导志愿者感受发音时的胸腔震动,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传递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不仅掌握了基础蒙语技能,更直观体会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场一位长期坚持蒙语学习的蒙古族小男孩分享,通过日常持续听、说练习,自身蒙语表达愈发流畅,其学习经历也成为不同民族间语言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  
在与当地蒙古族小朋友的交流互动中,活动特别融入民族文化引导与成长关怀。志愿者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文化认知,当一位蒙古族小男孩展示练习册背面绘制的“未来军人”形象,并表达参军报国的理想时,志愿者予以倾听与鼓励,同时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享励志故事,既为孩子们提供心理支持与学习建议,也在交流中强化民族自豪感,营造出各民族少年同心向上的温暖氛围。 
志愿服务环节同样注重民族情感联结。志愿者真正做到为民办一件实事的主旨,主动参与当地居民家务劳动,协助完成居所清扫、备餐辅助、物品整理等工作,在清扫院落、擦拭窗户、规整房间的过程中,不仅以实际行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减轻生活负担,更在劳动协作中与村民深化交流,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结合的沟通方式,拉近民族间距离,让志愿服务成为传递民族温情的纽带。

针对普通话普及背景下蒙语使用人群减少的情况,志愿者在活动中同步开展民族语言保护与宣传工作。通过与当地蒙古族居民深入交流,志愿者系统记录、整理蒙语日常用语及相关文化释义,形成基础语言素材,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推广提供支持,切实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文化保护。  
本次活动通过多维度实践,实现了民族文化宣传与民族团结促进的深度融合。志愿者通过蒙语学习深化对蒙古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借助与儿童的互动传递民族自信,依托劳动服务增进民族情感,各项环节均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展开。  

志愿者表示,未来将持续参与此类基层志愿服务,以“红石榴”志愿队为纽带,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宣传的多元形式,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