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稻香护绿”社会实践队于暑期赴绍兴诸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团队以农贸市场为课堂、田间地头为考场、图书馆为智库,开展了一场从“一粒米”到“一方土”再到“一座城”的青春接力,将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溯源“一粒米”:烟火集市里的粮安课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6月22日,实践队首站走进十里牌农贸市场与量贩超市,聚焦粮食安全主题。队员们系统采集本地珍珠米及东北、江苏等多地大米样本,细致比对包装信息、价格差异和储存条件,认真倾听商户保鲜经验,严谨核查产品溯源信息。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市场倾听商户介绍
针对发现的储运损耗和溯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团队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提出“温湿度动态监测+透气包装优化”等建议,深入探讨环境因素对大米品质的影响,探索科技在粮食储存与安全保障中的实际应用。

图为实践队员在量贩超市采集大米样本
守护“一方土”:田野考场上的生态答卷“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响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号召,实践队深入店口镇农田,在村民协助下运用专业工具对工厂周边农田开展网格化采样(共30份)。土样送至实验室检测铅、镉、铬、汞重金属含量。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水稻田间采集土壤样本
队员们还走访农户,调研水稻种植模式、机械化程度与农药使用情况,并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座谈,系统了解当地在土壤保护、农药减量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这一活动是学子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也为后续形成科学报告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们来到诸暨市店口镇政府座谈学习
解码“一座城”:文献赋能下的产城未来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生态为要。实践队在诸暨市图书馆借助“数据+文献”开展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研究。队员们梳理近五年行业报告与地方志资料,聚焦纺织、五金制造等支柱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成效与挑战;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台风季降水与水稻倒伏的关联;通过遥感影像,精准标注涉重企业及水稻田空间分布,解析浦阳江流域农业带与店口工业区的动态关系,为理解诸暨产城融合和生态协调提供重要参考。
“稻香护绿”实践队以脚步丈量田野,用专业回应现实,构建了“调研-分析-献策”的完整闭环。下一步,团队将持续跟踪诸暨乡村振兴进展,开展“稻米溯源系统开发”“土壤修复技术推广”等专项帮扶,为端牢“中国饭碗”、建设美丽乡村注入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