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红岩薪火”小分队:探寻红岩精神根脉,探索青年传承新径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红岩薪火”小分队

为深入挖掘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延伸与传播路径,响应国家革命文化传承发展号召,7月12日至26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红岩薪火”社会实践小分队赴重庆,开展以“探寻红岩精神根脉,探索青年传承新径”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监狱旧址、白公馆等红色地标,结合理论学习、调研访谈与成果转化,团队深入感悟红岩精神力量,剖析青年认知现状,为其创新传播注入青春思考。

 

红岩革命纪念馆:红色地标,活化传承

 
7月12日至13日,团队首站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馆内“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新华日报在重庆”等展区,清晰还原了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艰辛革命历程。《挺进报》油印件复制品、革命志士狱中手书《我的“自白”书》等珍贵史料,让成员们直观触摸历史;讲解员融入川江号子节奏与重庆方言的讲解,更让“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内涵,随巴渝文化特色深入人心。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纪念馆虽通过“红色+民俗”联动模式,实现红色文化与地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但传播形式仍有优化空间。例如,线下展陈以单向输出为主,与青年追求的“即时互动”需求存在差距;新媒体内容数量较少,未能充分借助重庆“网红城市”的流量优势扩大影响力。团队建议,可在馆内增设AR互动体验项目,如“重走地下党秘密交通线”,串联山城步道、老茶馆等巴渝特色场景,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渣滓洞监狱旧址:历史见证,精神铸魂

 
7月14日至15日,团队来到渣滓洞监狱旧址,重走“狱中之路”。斑驳的牢房墙壁、简陋的刑具、从清末煤窑到民国监狱的历史痕迹,在巴渝山地建筑的封闭空间中,更显革命先烈斗争环境的艰苦。成员们详细记录牢房分区、看守岗哨等关键区域布局,通过与讲解员深入交流,了解“狱中八条”的形成背景与背后的英雄故事——那些在绝境中坚守信仰、不屈抗争的细节,让团队深刻体会到红岩精神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内核。
 
调研中,团队注意到渣滓洞虽已成为重庆红色旅游“流量担当”,且推出“重走狱中之路”特色研学课程,但在青年传播层面仍有不足。当前针对青年的传播多为“大水漫灌”式,未结合其“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设计内容。例如,抖音平台上“红岩精神”相关话题播放量不足千万,远低于“重庆火锅”等话题的数十亿量级。团队认为,可联合本地MCN机构,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精神认知。
 

白公馆:文物载史,文旅赋能

 
7月16日至17日,团队走进白公馆,重点调研杨虎城将军与“小萝卜头”宋振中的事迹。馆内保留着土砖木结构的巴渝山地建筑特色,修缮中采用的桐油涂刷木构件、青石板地面等传统工艺,让历史场景更具代入感。“小萝卜头”使用过的半截铅笔、画作《黎明》等文物真迹,以及还原的情报传递路线图,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在狱中坚守信仰、传递希望的精神。
 
团队发现,白公馆在红色资源活化方面成效显著: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制优化客流,与地铁1号线合作设置“红岩精神”主题车厢,开发“小萝卜头铅笔”“江姐绣红旗”蜀绣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但仍存在“内涵延伸与城市发展结合不足”的问题——重庆正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西部金融中心”,红岩精神中“绝境开辟道路”的斗争智慧、“廉洁自律”的价值理念,与城市战略高度契合,却缺乏相关解读与宣传。团队建议,可推出“红岩清风”主题展,融入“巴蔓子刎首留城”等本土廉洁典故,让红岩精神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引擎”。

 
此次实践,“红岩薪火”小分队不仅深刻感悟到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更以实际行动为红色精神传承献策。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红岩精神传播动态,争做红岩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与积极传播者,让革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活力。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