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韵与科技的碰撞:和万家托管班的7.23实践课纪实王芝雨
2025年7月23日的晨光刚漫过和万家志愿服务中心的窗台,"编译未来"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已将教学工具整齐码在托管班门口。当孩子们踩着轻快的脚步声涌入教室时,四堂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课程,正像折扇般缓缓展开褶皱里的惊喜。
上午9点,托管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孩子们满是期待。首节课程是赵伊彤主讲的剪纸文化课程。她将色彩缤纷的彩纸分发给孩子们,随后在讲台上铺开一张红纸。不过,她并未立刻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而是先展示了多件剪纸作品,从生动可爱的生肖动物到精美复杂的花鸟图案,每一件都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剪纸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最早能追溯到汉朝呢。”赵伊彤的声音轻柔悦耳,她一边说着,一边手持剪刀在红纸上灵活裁剪,很快,一个栩栩如生的“囍”字便呈现出来。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跟随她的指尖,眼神中满是好奇与向往。赵伊彤详细讲解了剪纸的历史起源、文化意义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无形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紧接着,范树澈和刘彩虹老师共同为孩子们带来基础剪纸小游戏课程。他们首先展示了一些简单有趣的剪纸图案,如五角星、小房子等,并详细讲解剪纸的基本步骤。
随后,范树澈和刘彩虹老师组织孩子们开展“剪纸接力赛”游戏。他们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完成剪纸任务,最后由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和完成度最高的作品。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相互协作,现场氛围紧张又欢乐。范树澈和刘彩虹老师在一旁不断为孩子们加油打气,并适时给予指导建议。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了剪纸技艺。
下午2点,赵玉玲的“初识AI”课程准时开课。她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些人工智能的应用实例,如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等,让孩子们对AI有了初步认识。
讲解过程中,赵玉玲还设置了互动环节,比如让孩子们用智能语音助手查询天气、设置闹钟等,让他们亲身体验AI的便捷与神奇。孩子们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尝试,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此外,赵玉玲还介绍了AI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激发了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AI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中也埋下了探索科技的种子。
最后一节课是张家恺的科学实验课程,主题为马德堡半球实验。他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背景和原理,即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后,张家恺拿出两个橡胶材质的半球,将它们合在一起,然后用抽气机将球内的空气抽出。当空气被抽出后,两个半球紧紧吸在一起,即便几个孩子一起用力拉,也无法将它们分开。孩子们被这一奇妙现象深深吸引,纷纷围上前观察和尝试。张家恺向孩子们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即大气压强将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原理,他还让孩子们亲自体验用吸管吸饮料的过程,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课程最后,张家恺鼓励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孩子们积极思考,提出了诸如“吸盘挂钩能吸附在墙上”“注射器能吸取药水”等想法。这节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暮色漫进教室时,托管班的留言板上已贴满孩子们的便签。"想知道剪纸艺人的刻刀有多快"、"AI能学会剪福字吗"、"大气压力能托起冰淇淋车吗"……这些带着问号的字迹,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编译未来"的志愿者们收拾教具时,发现赵伊彤的《剪纸纹样图鉴》里,不知被谁夹进了一片用彩纸剪的小翅膀——或许在孩子眼里,传统与科技早就该这样轻轻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