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乡土践初心,岐黄星火映山乡
躬耕乡土践初心,岐黄星火映山乡——记一次深入皖南乡村的医学生社会实践
夏日的皖南,群山叠翠,溪水潺潺。7月1日至3日,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星火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有幸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附属医院安徽医院的医护人员、扬州大学医学院的师生们一同,深入宣城市绩溪县梧川村,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是一次知识与乡土的碰撞,更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对话。
初心如磐:在乡土中锚定医者使命
活动伊始,在中西医结合学院党委书记王红松、副书记顾义俊的动员下,我们明确了此次实践的核心:不仅要“送医下乡”,更要“问道于民”,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王书记强调:“中医药的根在民间,智慧在基层。同学们要俯下身去,倾听乡亲们的声音,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乡村焕发光彩。”这番话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成为我们此后三天行动的指南。
多元实践:在服务中彰显医者仁心
梧川村地处山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与儿童,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精心设计了多项服务内容。
首先是大型义诊活动。在村中心广场,我们与上海曙光医院的专家们并肩作战,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体质辨识、血压血糖测量等服务。我负责协助一位老中医进行艾灸治疗。一位常年劳作的阿姨肩周炎严重,手臂难以抬起。经过二十分钟的艾灸调理,她惊喜地尝试着活动手臂,疼痛明显缓解,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我们还将带来的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活血膏贴等常用药品分发给有需要的村民,并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其次是健康知识讲堂。我们利用村委会会议室,开设了多场贴近村民生活的健康讲座。我用当地方言(提前向村干部学习了简单用语)结合图文并茂的展板,讲解了高血压、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和夏季防暑降温、饮食卫生知识。同学们还演示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许多村民饶有兴致地跟着比划学习。针对儿童,我们设计了“认识身边的中草药”趣味课堂,带着孩子们辨认薄荷、艾草、金银花等常见草药,在他们心中播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再次是深入走访调研。我们分组走进行动不便的村民家中,进行入户健康筛查和慢病随访。在一户留守老人家中,我们不仅为老人做了详细检查,还帮助清扫了院落,陪他们聊天解闷。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我们收集了当地村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就医习惯以及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形成了宝贵的调研报告,为后续持续性的健康帮扶提供了依据。
校际协同: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火花
此次实践的另一大亮点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扬州大学同仁的深度合作。白天,我们共同服务群众,默契配合;夜晚,我们三校师生围坐一堂,展开社会实践创新研讨会。扬州大学医学院同学分享了他们“互联网+健康管理”的实践模式,上海曙光医院的老师带来了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社区的案例。我们就如何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如何利用新媒体普及健康知识、如何设计更精准的志愿服务项目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这种跨院校、多层次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实践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可能。
淬炼成长:在反思中升华医学理想
三天的实践短暂却充实。离别时,村民们依依不舍的眼神和淳朴的感谢,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和作为医学生的责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的解剖图谱、药方条文,在真实的病例和需求面前变得无比生动。我不仅锻炼了临床技能,更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健康理念。
实践于我,是一次深刻的职业启蒙。它让我看到基层医疗的现状与挑战,也看到了中医药在守护乡村健康中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那一盏盏为村民艾灸时点燃的艾条,闪烁的不仅是治病的火光,更是传承千年的岐黄星火,它在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的手中传递,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形成燎原之势。“星火”虽微,可成燎原。我们带去的或许是有限的医疗服务,但播下的是健康的希望和文化的种子。与上海、扬州优秀同侪的交流合作,则让我们看到了汇聚力量、共促发展的美好前景。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份来自乡土的滋养,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人民所盼紧密结合,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千年麦秆藏春秋,青春接力续薪火
- 西安理工大学“麦缕织梦”实践队怀揣守护非遗的使命,聚焦肇始于隋唐的蒲城麦秆画,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助力传承。实践队走进秦
-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