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壮乡风情民俗游线路在边境乡村振兴中的实际作用,2025年8月上旬,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珠链兴边团”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靖西市旧州村,围绕壮乡风情民俗游线路的运营现状、对乡村发展的带动效应及面临的挑战开展专题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旧州村作为“中国绣球之乡”和“壮族活的博物馆”,依托深厚的绣球文化与浓郁的壮乡风情,精心打造的特色民俗游线路,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团队成员沿此线路实地走访百年绣坊、壮族生态博物馆、特色民宿聚集区及生态花海等节点,通过与游客交流、收集游玩体验问卷、访谈当地村民等方式,了解民俗游线路的运营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合影
在与靖西市旧州街街民委员会村干部的面对面访谈中,团队明确得知,壮乡风情民俗游线路的打造为旧州村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直接带动了村民的就业与增收。线路串联起绣球制作、民宿经营、特色餐饮等产业,吸引多户村民参与其中,部分村民通过售卖绣球文创产品、提供民宿服务,年收入实现显著增长,民俗游相关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核心渠道之一。
团队成员与旧州村村干部进行交流
然而,壮乡风情民俗游线路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线路中对壮乡风情的展示多停留在观光层面,如简单参观绣坊、观赏花海等,缺乏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未能让游客深入感受壮族文化的内涵,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意愿有限。
此次调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研究壮乡风情民俗游线路积累了一手资料,也让团队成员对边境乡村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未来,“珠链兴边团”将持续聚焦民俗游线路的提质增效,助力旧州村打造更具连贯性和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通讯员 陶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