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子深刻领悟“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助力乡村振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械力助农”实践团在韩海东、朱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实地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感悟乡村发展活力。
溯源改革初心,感悟精神传承 1978年冬,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韩海东老师以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改革为切入点,系统讲述了村庄从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困境中突围,到如今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的历程。生动的案例让同学们对小岗村农民当年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率先改革所体现的“自力更生、敢闯敢试、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精神有了深刻理解,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家中,老人以亲身经历为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鲜活的“历史课”。他回忆起当年按下红手印时的决心与担当,讲述了与国家领导人会面时的激动场景。“改革就是要敢闯,发展就得实干”,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的勇气与智慧,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的艰辛与伟大,更坚定了青年一代接力奋斗的信念。
聚焦产业振兴,探寻发展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抓手,实践团深入安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访了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学们参观了国内领先的智能化蒸谷米生产线。全自动化的加工车间里,稻谷经过清理、浸泡、蒸煮、干燥等18道工序,最终变成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蒸谷米,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通过企业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加工好、销售好,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正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次日,实践团前往凤阳县总铺镇国燕家庭农场开展调研。作为省级示范家庭林场和学院党支部的长期合作单位,该农场在桃园种植中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郁之鹏作为合作社代表,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桃园“机械化+精细化”的创新运营模式。郁之鹏介绍了果园所运用的现代化农机装备,通过机械化改造,农场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业面临的“用工难、成本高”等现实问题,还将生产效率提升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场在推进机械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为周边20余名贫困户提供了果树修剪、果实分拣等适宜的工作岗位。这种“机械化生产+人性化管理”的创新模式,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经验。
缅怀榜样力量,触摸乡村脉动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实践团成员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与影像记录,深入学习了沈浩同志六载扎根小岗、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的感人事迹。沈浩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深刻内涵。

活动最后,实践团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这座占地161亩的露天博物馆,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画卷。“当年那纸生死契约,就是在这类茅草屋里签下的。”讲解员指着一处复原场景介绍。同学们注意到,展柜里陈列的1978年"秘密协议"复制件上,18个鲜红手印依然清晰可辨,旁边那句“如果干部坐牢,我们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的朴素承诺,让所有人肃然起敬。这种“一步跨越两个时代”的强烈对比,使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真谛。站在新时代回望,这段浓缩在161亩土地上的奋斗史诗,正是理解中国农村改革逻辑的鲜活教材,也是激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精神富矿。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历史溯源+产业调研+榜样学习”的立体化研学模式,让青年学子在这片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亲身触摸历史脉搏,实地感知发展成就,深刻体悟精神伟力。同学们在走访座谈中深化认识,在实地考察中收获成长,真切体会到小岗精神中“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与“久久为功的实干担当”的辩证统一。大家一致表示,将把小岗村这堂生动的“思政大课”转化为奋进动力,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林晓璐
图│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林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