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在县域语文课堂播撒文化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卓越教师寻访团

在县域语文课堂播撒文化的种子
  ——访静乐县第二中学高丽清老师
  
  高丽清女,1971年出生,群众。199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静乐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职称。
  
  扎根乡土:静乐二中的文化播种者
  53岁的高丽清老师,是静乐县第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带着对教育的热忱扎根县域讲台,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不懈的探索,成长为高级职称教师。今天,让我们走进她的语文课堂,聆听这位县域教育耕耘者与语文教学的故事。
  
  写作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写作是初中语文的重点,更是基础薄弱学生的难点。高丽清老师的破解之道,是让写作回归生活本真。
  “写真事、抒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愿意表达。”她坚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细节——老师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次互助、家庭的一顿晚餐,都能成为“每日观察笔记”的素材。她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进行课堂调查、课余观察等,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灵感。
  每学期,她会结合新闻报道、参观访问、校园风采等主题开展写作评析,鼓励写法创新。“围绕亲情、友情、师生情(或家庭、学校、社会)这些接地气的话题命题,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有了表达的激情,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欲望。”她特别提到,指导学生用日记、周记形式记录真实青春感也非常有效。
  
  方言策略:资源与规范并重
  县域学校的方言环境,给普通话朗读和规范表达带来挑战。高丽清老师却从中读出了双向价值:“方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作为教学辅导工具,强化语言理解和文化认同,也可能影响标准语言习得效果。”
  静乐方言中,平舌音与翘舌音、前后鼻音常常不分,比如“体育”中的“体”读作“qi”,“七”和“九”不分等。她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因势利导:“”方言也可作为可利用资源,我尝试过融入语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静乐‘水’、‘书’不分,有本民谣唱道,‘他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端着一杯水,喝水又看书,听到包里有只小老鼠,吓得扔了书洒了水。’这既有趣味,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书’与‘水’的发音差异。”
  同时,她也清醒地提醒学生:“母语很珍贵,但不能过分依赖。否则会影响普通话应用能力,导致语言交流形成障碍,社会融入会受到限制,继而影响社会资源获取和职业发展方向。”这种辩证的引导,让学生在认同方言文化的同时,也重视规范表达。
  
  阅读推广:巧架资源之桥
  推广课外阅读,在资源有限的县域学校殊为不易。高丽清老师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我在班上建立班级图书角,把我的文学书籍拿出来放在图书角,建立借阅规则,让学生有书可读,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阅读“活”起来——“每组利用班会组织读书分享会,学生很活跃,爱上了读书。”看到学生们从阅读中收获乐趣与成长,高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分层教学:大学智慧落地
  县城初中生源基础差异大,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是普遍的难点。高老师将大学时学到的教学理念融入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稳步提升。
  文言文教学中,她“指导学生先会朗读,每个学生做好笔记,逐字逐句指导,会翻译,能疏通”。她帮学生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文言句式,让学生在积累中体会“古人用词的精炼”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切勿死记硬背,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美,兴趣自然就来了。”日积月累,学生们爱上了文言文,有了浓厚的兴趣。
  现代文阅读教学,她则“把课内的每一篇现代文教学时很好的范本结合各种问题展开”,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思路。“方法对了,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学习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心灵滋养:做引路知心友
  作为群众身份的教师,高老师将更多精力聚焦在语文教学的本质上。静乐二中的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陪伴与关爱,她便借着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与学生深度交流。
  “我想做他们的好朋友,走进他们的生活。”她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树立远大理想,和他们一起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她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鼓励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她的课堂上,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帮助学生们充满自信,争做时代骄子。
  
  寄语后学:情怀筑基,能力为翼
  对于山西师大中文学科将来可能到县域或基层初中任教的师弟师妹们,高老师分享了最真切的体会。她认为最需要提前做好的心理准备是:
  不忘初心,厚植情怀:“要准备怀着一腔热血投身于教育事业。”
  终身学习,以身立教:“从而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
  坚守底线,立德树人:“因为读书育人,师德为先。”
  而最值得培养的一种教学能力,她认为是认知能力:
  “老师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育最大的功能是点燃和启发。”
  “有没有把学生的努力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文化传承:扎根家乡土壤
  作为师大培养的文化传播者,高老师有意识地将静乐本土的历史、民俗、风物等元素融入语文教学。静乐县古城鹅城位于西北黄土高原,是山西省忻州市的下辖县,有悠久的历史。当地特色的文化特产,如静乐道情、剪纸等远近闻名。家乡的景区有天柱山、风神山、文峰塔,吸引着远近游客。红色革命基地高君宇纪念馆,都成了她的教学素材。“讲家乡的故事,学生总有说不完的话。”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宏伟夙愿,牢记使命,做好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积蓄力量,争做时代好少年。”高老师坚信,“让语文扎根家乡土壤,才能开出更绚烂的花。”
  撰稿人:化学2302班侯静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探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
  • 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赓续精神血脉,近日,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奔赴位于巴山蜀水间的精神圣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
  • 2025-08-18
  • 阅读自然趣味,巧手绘就童心
  • 江苏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阅启童智,书兴彭城”实践团以“手工构建+绘本共读”的链式体验,为江苏省徐州市新泉佳苑幼儿园的孩子们带
  • 2025-08-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