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苏非遗技艺遇上双语课堂,当传统文化浸润稚嫩童心,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传承之旅在社区悄然展开。今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声启智·文韵润心”实践团队深入江苏多地,通过实地调研、双语课程开发、非遗文化短视频制作等活动,深挖江苏本土非遗资源,探索将语言学习和非遗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新模式,在南京,苏州等地开展活动,以双语为媒,让非遗在对话中活化。
实地寻访:用镜头让非遗“活”起来
“走进太仓博物馆,江南丝竹的身影跃然眼前”,暑假期间,团队成员黄萌同学走进江苏太仓博物馆,近距离观看博物馆里陈列的丝竹乐器,感受其中承载的江南水乡的细腻与韵味。夜幕降临,她在太仓南园欣赏了传统戏曲表演,聆听传统乐器演奏。
通过实地探访非遗,黄萌同学表示自己对非遗技艺和非遗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对非遗技艺的守护和传承,我们今天才有机会欣赏到这些传统的魅力。她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传统非遗,于是她呼吁团队其他成员,结合专业优势,用中英双语讲述非遗故事。
团队成员立足本地非遗文化,将非遗的精彩瞬间用镜头记录下来,将采集的素材剪辑成系列微课和非遗文化介绍视频,采用“中文+英语”“非遗传统+现代发展”形式,展现非遗的传统魅力和现代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走访太仓博物馆。黄萌供图
走进社区:趣味非遗英语课暖童心
“Thisis‘Qinhuaidengcai’,theQinhuailanterns!”8月7日,团队成员张心怡同学来到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爱心暑托班的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英语课堂。
英语课聚焦南京传统非遗技艺:秦淮灯彩。张心怡同学从秦淮灯彩的历史溯源、花灯种类、制作工艺等方面对秦淮灯彩做了详尽的介绍,并结合视频给孩子们展示当代非遗传承人是如何制灯的。当看到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式彩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了,争相举手,迫不及待地想表达他们看到这些彩灯的感受。当了解到秦淮灯彩作为非遗技艺传承遇到的困境时,孩子们纷纷表示愿意把今天所学到关于秦淮灯彩的知识告诉身边的人,帮助宣传非遗文化。然后,张心怡同学选取了秦淮灯彩中的经典荷花灯为例,为同学们讲解花灯的制作技艺,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够亲身体验花灯制作。除了中文讲解,张心怡同学还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些相关英文词汇的表达,比如灯笼(Chineselantern),元宵节(ChineseLanternFestival)等,孩子们都积极尝试跟读。
课后,有孩子表示,他从小元宵节就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夫子庙灯会,今年年初也去过白鹭洲公园赏灯,通过今天的学习他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项非遗技艺,未来他也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宣传家乡非遗。

图为团队成员在爱心暑托班讲授秦淮灯彩非遗知识。张心怡供图
薪火相传:将非遗文化创新融入英语教学
想要长久守护非遗文化,传承是关键。实践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进行英语教学创新,将非遗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突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单一性。并寻求采用“主体间性”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生生、以及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共创,通过用英语讲江苏非遗文化故事、制作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双语微课视频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江苏非遗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帮助解决非遗传承中的“代际断层”问题,促进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传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孩子们的合影。张心怡供图
从实地探索地方非遗文化,到社区课堂的欢声笑语,南师外院学子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桨,在童心深处划出一道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涟漪。这场“以文润心”的实践,不仅让非遗“听得懂、传得开”,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文化传承的担当与智慧。(通讯员: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