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小手探岐黄,童趣识本草
7月9日,为在少年儿童心中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十届中医药文化节精心策划了面向小学生的特色体验活动。来自合肥市七里塘小学、兴华苑小学(相山路校区)的240余名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在大学生志愿者“大手拉小手”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趣味盎然、收获满满的“中医药探秘之旅”。活动通过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环节,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巧手体验,感知本草神奇
活动伊始,孩子们便化身为小小实践家。在“沁颜香坊”等特色体验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亲手使用传统中药锤进行“草木拓染”。孩子们兴奋地挑选着薄荷、艾叶等散发着清香的叶片和花瓣,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排列在洁白的棉布上。随着小锤子欢快而有节奏地敲击,植物的脉络、色彩被清晰地拓印在布料上,一幅幅充满自然灵气的“本草画作”在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下诞生。兴华苑小学的一位三年级学生举着自己的拓染作品,眼睛亮晶晶地说:“老师您看!我‘敲’出来的叶子多漂亮!原来中药草还能变成这么好看的艺术品!”
在旁边的传统制剂区,孩子们体验了研磨药材的古法。看着坚硬的草药在自己手下的小药碾中渐渐变成细腻的药粉,再亲手调配、制作出实用的防痱粉和润肤膏,新奇与成就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要把这个带回家给妈妈用!”一位七里塘小学的男孩骄傲地展示着自己制作的夏日小法宝。
慧眼识图,探寻道地奥秘
动手实践的兴奋之余,孩子们也开启了认知的旅程。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围聚在巨幅的“中国道地药材地图”前,开启了一场“药材寻宝”。志愿者指着地图上不同的区域,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看,这里是安徽,盛产著名的‘四大皖药’——白芍、菊花、茯苓、牡丹皮哦!”“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是川贝母、川芎这些好药材的老家。”孩子们的小手指点着地图,好奇地询问着不同药材的模样和功效,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具体的中药形象紧密联系起来,道地药材的概念在他们心中变得清晰而有趣。
图文探索,初识本草真趣
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孩子们通过直观的图文展板,系统学习基础的中草药知识。现场特别设置了“本草认知驿站”。孩子们被深深吸引,聚精会神地阅读右侧简洁的文字,了解不同草药的名称、性味和主要功效;同时仔细观察左侧对应的特征图片,辨识其形态细节。从散发着清香的薄荷叶如何清凉解暑,到地图上看到的皖菊花为何能清肝明目,一个个趣味知识和小奥秘在图文对照中被揭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在文字与图片间游走,手指轻轻划过展板,努力记忆着这些自然精灵的名字与神奇之处。这种沉浸式的认知体验,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探索中医药宝库的第一粒知识种子。
关怀寄语,播撒未来种子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热情投入也吸引了校方领导的关注。相关领导来到孩子们中间,饶有兴致地观看他们的拓染、研磨和绘画过程,亲切地与孩子们交流体验感受,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细致引导表示赞赏。领导们充分肯定了这种“寓教于乐、体验先行”的文化普及形式,强调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种子的重要性。
启迪深远,文化薪火相传
本次面向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推动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的生动实践。七里塘小学的一位带队教师深有感触:“这样的活动太宝贵了!它让孩子们跳出了课本,亲手做、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那些书本上的‘中医’‘中药’,变成了他们手中香香的香囊、神奇的药粉、美丽的拓染画和亲手绘制的本草图。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当童稚的小手触摸草药的纹理,当专注的眼神凝视药材的变化,当欢快的锤声敲打出自然的印记,当五彩的画笔绘就本草的形神——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就在这充满童趣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最鲜活、最有希望的传承方式。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座桥梁,将国粹的根脉,悄然延伸向充满无限可能。(通讯员 吴义婷)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探访烈士纪念馆,积极传播革命精神
- 2025年8月10日至8月16日,豫北医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奔赴南阳市方城县,开展杜凤瑞烈士纪念馆、方城博物馆现场探访学习活动,并通
-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