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员志愿者送中医药文化进竹溪小学
6月28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员志愿团队走进合肥市竹溪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专业示范与互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中医药文化,推动其在校园中的落地传播。
活动伊始,党员志愿者何同学以华佗五禽戏为切入点,为学生们系统讲解并示范这一传统养生功法。他结合中医理论,详细阐释了五禽戏中“虎戏强筋、鹿戏舒骨、熊戏健脾、猿戏醒脑、鸟戏养肺”的养生逻辑,每一个动作都经过规范练习,确保演示准确。讲解虎戏时,他强调其对筋骨锻炼的作用,配合伸展、扑击动作,让学生直观理解中医“动以养身”理念中关于筋骨养护的原理;演示鹿戏时,侧重肢体的舒展与拉伸,说明这与中医理论中经络疏通的关联性。学生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依次模仿练习,从生疏到逐渐掌握基本要领,在肢体运动中初步感知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实践价值,让这一传承千年的功法在校园中实现有效传承衔接。
针对学生日常眼保健操环节,党员志愿者鲍同学聚焦睛明、四白等眼周穴位展开专业讲解。她援引中医“五脏精气注于目”的理论,说明眼周穴位与脏腑功能的内在联系,强调准确按压穴位对护眼的关键作用。为确保教学效果,她邀请多名学生上台实操演示,通过一对一纠正姿势,详细指导“轻揉缓按、贴合穴位”的规范动作,指出常见的按压位置偏差与力度不当等问题并逐一修正。五年级学生在实操后表示,此前对穴位位置的认知存在偏差,经指导后已掌握正确方法。此次教学将中医经络知识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帮助他们系统掌握科学护眼方法,推动中医理论与校园生活深度融合。
在中草药标本展示区,党员志愿者有序陈列了薄荷、艾草、紫苏、金银花等十余种常见中草药标本,每种标本都附有详细标签,标注名称、性味、归经及主要功效。志愿者围绕“名称识别-功效讲解-感官体验”三个维度开展教学,结合《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典籍中的相关记载,系统介绍各类药材的特性。讲解薄荷时,着重说明其“辛凉解表、清热提神”的功效,并结合夏季常见暑热症状解释适用场景;介绍艾草时,详细阐述其“温经散寒、止血安胎”的作用,说明在泡脚、艾灸等日常应用中的具体方式。志愿者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药材的形态特征,包括叶片纹理、颜色及整体形态,并引导他们嗅闻气味,通过感官体验加深对药材的认知,让学生逐步建立对中草药的基础认知体系,直观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制作香囊环节中,志愿者提前准备好绸缎囊袋与经过炮制处理的艾草、薄荷、丁香、陈皮等药材碎末,每种药材均标明性味与主要功效。志愿者首先讲解香囊制作的基本原理,说明不同药材的配伍逻辑及驱蚊、安神等功效,随后指导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喜好进行药材选择与配伍。学生们按照指导有序操作,从选择囊袋颜色到称量药材分量,再到封装囊袋,每个步骤都认真完成。过程中,志愿者巡回指导,解答关于药材特性与配伍比例的疑问,确保香囊制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近半小时后,一批色彩各异、药香浓郁的香囊制作完成,这些香囊不仅具备实用价值,更成为承载中医药文化的“有形载体”。
活动临近结束,竹溪小学相关负责人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带队教师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双方一致认为,此次活动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安徽中医药大学带队教师表示,团队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持续优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此次活动通过五禽戏演示、穴位教学、中草药实践及香囊制作等多个环节,构建起一套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党员志愿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系统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对推动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讯员 吴义婷)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