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子的实践清单里,“三下乡”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服务,而是一场特殊的“代际互教”——他们带着声学、电磁学等物理智慧走进养老院,却在老人们的人生阅历里,解锁了青春与岁月的对话密码。
活动的开场,没有刻板的宣讲,而是一场“合唱破冰”。学子们与老人共唱的熟悉旋律里,藏着无需言说的默契:年轻人的朝气撞进岁月的从容,像声波遇见共鸣箱,瞬间消弭了年龄的隔阂。院长那句“年轻真好”的感叹,更像一句隐性的“开课铃”,提醒着双方:这堂课,没有固定的讲台,只有平等的交流。
图1实践团队成员与养老机构老人合唱破冰瞬间
真正的“跨界教学”始于物理实验环节。当学子们用旧纸杯、耳机拼出简易扬声器,老人们眼里的好奇被点燃。“声音咋就变大了?”面对疑问,抽象的声学原理被转化成“说话时振动会让声音跑更远”的通俗解释。而一位中年残疾人士突然插话“这俺懂,俺上过学”时,课堂的主角悄然转换——他用生活里的案例补充说明,让学子们突然明白:知识从不是单向输出,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生活观察,本就是最鲜活的物理案例。
图2实践团队成员为养老机构老人讲解用旧纸杯、旧耳机制作简易扬声器的方法与原理 高思彤摄
扭扭棒编织成了这场“课堂”的意外彩蛋。当金婚夫妻戴上学子们手作的戒指,半世纪的相守故事比任何力学结构都稳固;当曾是裁缝的奶奶主动起身学编织,被推举为“小组长”时,她指尖拿捏材料的巧劲,暗合了“力的平衡”的朴素道理,成了给年轻人的“生活实践课”。在这里,年轻人教的是物理现象的原理,老人们授的是生活里的应用智慧,教学相长的暖意,比实验成功更令人难忘。
图3实践团队成员为养老机构的奶奶赠送手制扭扭棒戒指 高思彤摄
“下课铃”在11时30分响起,合影里的笑容却成了最好的“作业”。学子们发现,他们本想教会老人物理知识,最终却学会了更珍贵的事:金婚夫妻的包容里藏着“情感的韧性”,裁缝奶奶的热忱中透着“专注的能量”,这些都是岁月淬炼出的“人生智慧”。
图4实践团队成员与养老机构的爷爷奶奶合影留念照片 高思彤摄
这场特殊的“实践课堂”证明:青春与银发的相遇,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当物理智慧遇上人生阅历,当年轻活力碰撞岁月沉淀,“三下乡”便有了新的注解——它是知识的桥梁,更是代际的纽带,让每个参与者都在互动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