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燕山大学“云中文脉”寻迹团赴山西大同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燕山大学“云中文脉”寻迹团

  2025年8月5日至10日,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中文脉”寻迹团在山西省大同市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进大同古城的市井街巷,感受非遗文化与烟火日常交融的文化韧性。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描摹平城(今大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的盛景,这座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古城,藏着深邃的文化密码,大同的每一块城砖都在低语着千年故事。八月流火映古城,云脉寻迹踏风尘。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 级“云中文脉”寻迹团实践小组,怀揣着解码文明的热忱,响应文化传承的号召,开展了为期5天的文化探源之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鲜活温度。

  图1 实践团实践过程中合影

应县木塔——榫卯勾连天地骨,千年古塔立云头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应县木塔,踏入应县佛宫寺,67.31米的释迦塔以54种斗拱交织成“无钉之塔”,在风中低吟辽代工匠的智慧。这座世界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1056年始建,曾以榫卯弹性化解数十次地震与战火炮击,堪称古代“减震建筑”的活化石。立于塔下,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

  图2应县木塔全貌

  应县木塔通体黛色,楼阁式塔刹如擎天之柱。实践团从讲解员口中了解到,在岁月的洗礼中,近百年来塔身已倾斜超过 1.5 米,却仍在榫卯结构的自我调节中倔强挺立,其背后是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韧性。

  实践团绕塔细观,从底层“明层暗层相间”的独特结构,到斗拱层叠如莲花绽放,成员们用相机记录,尝试还原北宋营造技艺的精巧逻辑。在塔内,实践团凝视现存的辽代彩塑与壁画,听讲解员讲解古老壁画斑驳色彩之下的故事。历史的温度透过建筑传递——这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艺术与宗教交融的时空胶囊。

  图3 实践团成员在塔外参观

  参观完毕后实践团站在塔下合影,阳光穿过斗拱的缝隙在地面织出斑驳的网,仿佛千年前工匠的手印仍留在那些木痕里。了解了应县木塔的精巧技艺与历史渊源后,实践团成员心中不仅装着对名胜的好奇,更多了对中国古代匠人的崇敬和中华优秀非遗技艺的自豪。

  图4实践小组在应县木塔前的合影

云冈石窟——佛龛凿破太行骨,梵呗轻萦北魏风

  第二站,实践团来到了云冈石窟。踏入云冈石窟的那一刻,山风裹挟着凿石声的余韵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惊叹于石窟中浮雕与壁画的栩栩如生,轻触石壁,承接起千年风沙打磨的温度。

  在云冈石窟的实地调研行程里,一段介绍片成为实践团成员与千年前历史对话的特别窗口。实践团踏入观影厅,灯光渐暗,屏幕亮起的瞬间,北魏工匠凿石的身影在光影中浮现。成员们看着介绍片中专家解析昙曜五窟的营造背景,对照自己在洞窟内记录的佛像特征,记录下的的调研内容,开始与影片里的历史脉络丝丝相扣。

  图5 实践团观看云冈石窟介绍片

  然而,实践团在参观中发现,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石窟在温湿度变化等因素影响下,风化问题日益严峻。部分佛像的面部线条模糊,衣袂纹理不再清晰,石像渐渐失去往日神采。不过,实践团还了解到部分石窟已探索性采用3D打印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最大程度还原石窟风貌,为古老的云冈石窟续写新篇。科技在文物保护中成为了一大强劲助力。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珍阅千载,万方观史悟大同

  第三站,实践团来到了大同市博物馆。推开大同博物馆的玻璃门,云中文脉寻迹团的成员们仿佛踏入了时光长廊。一件件文物在展柜里静默陈列,却在实践团的调研笔记中,逐渐拼凑出这座古都的文明图谱。

  图6 二层专题展柜北魏陶俑队列

  读懂一座城,先从读懂它的博物馆开始。每一件文物的裂痕里,都藏着城市的成长密码;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鎏金铜佛,到辽金墓葬出土的三彩罗汉,实践团成员在玻璃展柜前驻足凝视,看着灯光下一件件穿梭历史千年而来的文物,成员们突然明白,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仓库”,更是文脉的“解码器”。在这里,云冈的佛、古城的砖、边塞的剑,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共同编织出大同“胡汉交融、古今相续”的文化基因。所谓“收获”,不只是记满几页笔记,更是让那些书本上的“历史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共情的“文化记忆”。

图7实践团在展柜前参观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小组的成员们还进行了线下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大同市居民对当地文化宣传发展与传承现状的认识。调查结果发现年轻人对网红打卡点的熟悉度远超传统非遗,却也有人不知“平城”就是大同的古称;外地游客对云冈石窟的认知多停留在“大佛很壮观”,却少有人知晓昙曜五窟与北魏皇室的渊源。实践团意识到大同文化宣传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辈应担当起文化宣传与保护的重担,让文物的光芒继续闪耀在神州大地。

图8实践小组对本地居民进行访谈调查


图9调查小组邀请路人进行问卷调查

        所谓文明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冷寂展品,而是木塔榫卯里藏着的智慧,是石窟佛像眉宇间的慈悲,是每一件文物呼吸的节奏。云中文脉寻迹,寻的不仅是古迹,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它在应县木塔的倾斜中倔强生长,在云冈石窟的微笑里代代相传,更在博物馆的展柜间,等着我们用年轻的脚步去唤醒。未来,我们应以创新思维解码,用实际行动传承,让文脉不仅“活”在历史里,更“火”在当下,让文化基因在时代浪潮中持续迸发活力!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