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民俗根脉 传承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徐琳 古美丽
2025年8月10日,我们小组全体走进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古韵新创—南京文化传承实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在青砖黛瓦间穿梭,在非遗技艺中驻足,在古今对话中感悟,沉浸式体验了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一踏入馆门,便入“老南京”的生活画卷。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城南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前身为清代甘熙故居,是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誉为“金陵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刚踏入博物馆大门,同学们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灰墙叠叠,马头墙高低错落;天井深深,青石板路蜿蜒延伸。讲解员指着门楣上的木雕图案介绍:“这些雕刻不仅是装饰,更藏着老南京的生活智慧——牡丹象征富贵,蝙蝠寓意福气,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先辈对生活的热爱。”
    在“金陵人家”展厅,复原的清代南京民居场景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八仙桌旁摆放着青花瓷碗,床头挂着蓝印花布帐子,墙角的老式座钟滴答作响。“这不是奶奶家以前用过的暖手炉吗?”学生李雨桐指着展柜里的铜制器具惊喜地说。讲解员笑着补充:“南京冬天湿冷,这种暖手炉是旧时百姓的‘取暖神器’,里面烧着炭,外面裹着棉布,既能保暖又不会烫伤。”生活化的展品与讲解,让同学们对“民俗”二字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印记。
    在非遗体验区,感受了传统技艺的“匠心温度”。博物馆的“非遗工坊”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在剪纸展台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方林正手持剪刀,只见红纸在他手中翻飞,短短几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陵辟邪”便跃然纸上。“剪纸看似简单,其实讲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每一刀都要稳、准、巧。”张方林一边示范,一边指导同学们动手尝试。学生王浩宇笨手笨脚地剪着“福”字,剪刀几次差点戳破纸张,他感慨道:“原来一张漂亮的剪纸背后,藏着这么多功夫!”
    在秦淮灯彩制作区,省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向同学们展示了“兔子灯”的扎制技巧。竹篾在他手中灵活弯曲,很快就搭出了兔子的骨架。“南京人过年必挂兔子灯,寓意‘吉祥如意’。”顾业亮说,“扎骨架要用韧性好的毛竹,糊纸得选透光的绵纸,最后还要刷上桐油防水,一道工序都不能少。”同学们分组合作,有的削竹篾,有的糊彩纸,虽然做出的兔子灯歪歪扭扭,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原来元宵节在街上看到的精美花灯,是这样一点点做出来的,太不容易了!”学生陈诺捧着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地说。
    除了剪纸与灯彩,同学们还体验了南京白局的演唱、云锦的挑花等非遗项目。当南京白局传承人用地道的南京话唱起《金陵美景赞》时,诙谐的方言与明快的节奏引得大家阵阵欢笑;而看到云锦匠人用“通经断纬”技法织出的龙纹锦缎时,同学们更是被那细腻的纹路与华丽的光泽震撼:“这简直是用金线银线绣出来的‘软黄金’!”
    活动接近尾声时,博物馆特别安排了一场“民俗沙龙”。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发现与感悟。“我以前觉得老南京的民俗就是吃盐水鸭、逛夫子庙,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和技艺。”学生周子涵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剪纸传承人说的‘守艺不难,守心才难’,这些老手艺能流传下来,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班长赵明哲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民俗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南京的历史,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希望大家能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家人朋友,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民俗,让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一代代传下去。”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为马头墙镀上了一层金边。同学们手里捧着自己制作的非遗作品,脸上带着意犹未尽的笑容。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南京民俗文化的大门,让同学们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传统之美,在亲身体验中种下传承之责。正如博物馆墙上的标语所言:“当民俗活在当下,文化便有了未来。”而这群年轻的身影,正是让南京民俗文化焕发新生的希望。

图为团队与民俗博物馆合影,徐琳摄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