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苏州丝绸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开拓广陵学子的视野,7月17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探寻运河文脉,赓续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踏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历史馆,开启一场与千年丝织文明的深度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一同观看史前丝绸起源场景复原模型。孙涵摄)
步入历史馆,以“时空织造”为主题的文化盛宴重磅呈现。展厅通过静态展示、学术研讨、动态走秀、设计工坊四大板块,全方位展现非遗与现代设计的深度对话。成员仔细观摩古代厅的大型石刻壁画、水转车等传统机具和乃服等场景,体会到丝绸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后,实践团来到蚕桑居,俯身观察蚕茧抽丝,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从新石器时期的丝绸起源开始探寻,在模拟的“蚕桑起源”原始村落场景前,用相机记录下展品背后的故事。在非遗厅,实践团对苏州制造局的织造规模、经营方式与明清时期丝绸服饰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工作。他们使用专业设备,从不同角度拍摄服饰细节,记录下独特的刺绣和剪裁工艺。
(图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出的走秀服饰。孙涵摄)
“天孙机杼夺神工,锦绣江南一脉通。”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深入参与到贡织院展区的志愿讲解服务中。为了能更好地为参观者讲述丝绸故事,成员们反复研读讲解词,互相模拟讲解场景,纠正发音和讲解仪态。在“汉唐丝路”展区,团队成员为一群小学生详细讲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丝绸贸易的重大影响。他们生动地描绘着驼队载着精美的丝绸穿越沙漠的壮观画面,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也让非遗技艺和传统工艺在动态传承、创新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邱宇翔为小朋友们讲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孙涵摄)
本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苏州非遗的创新成果,更推动了非遗国际化传播积极实践,让成员深刻体会到苏州非遗的细腻与灵韵,激励青年续写属于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交织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杨欣怡马俊竹 王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