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踏访银龄探食事,村灶炊烟系民生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张欣然、刘婧瑶、吴双、刘子瑜、陈雪、宋连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025年初,农业农村部联合民政部正式宣布,“一村一食堂”工程全面启动。农村老年助餐食堂作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正日益成为解决农村老人用餐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此,2025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银龄乡膳”实践团赴武汉市蔡甸区围绕“农村老年助餐食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姚家林村、彭湾村等地开展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形式探索农村老年助餐食堂的可持续运营路径,为农村养老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姚家林村:“双让利”模式下的温暖“食”光
  调研首日,团队怀揣着对乡村养老问题的关切,深入武汉市蔡甸区姚家林村探访。通过与村委会干部和食堂负责人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姚家林村幸福食堂建立初衷是解决村中约500位60岁以上老人“做饭难、吃饭愁”的困境。
  该村食堂运营处处考虑老人需求。菜品清淡软烂,还提供送餐服务,老年活动中心提供纳凉和娱乐场所。在节假日期间,村委会成员还会策划特色活动与老人一起庆祝佳节。
  
  图为团队与姚家林村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刘子瑜摄
  
  图为团队与姚家林村老人交流 刘子瑜摄
  然而,团队也注意到食堂长期运营面临的资金压力。为此村委会介绍了他们自己的“姚家林经验”:食堂以创新的“双让利”模式运营,村集体向承包方让利,承包方向村民让利,确保村里的老年人能够花低费用享安心餐。
  
  图为团队与姚家林村姚副书记合影 张欣然摄
  
  图为团队与姚家林村村委会成员深入交流 宋连郁摄
  团队通过交谈还得知,食堂工作人员优先从本村村民招募,既为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增收机会,也减少了食堂运营压力。同时该食堂还与本地企业家联系通过捐赠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姚家林村幸福食堂用行动诠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为探索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路径贡献了宝贵的“姚家林经验”。
  二、深入彭湾村:多方联动破解资金难题
  踏入彭湾村,这座蔡甸区首家村级老年人幸福食堂格外引人注意。邵红梅老师带实践队学生与村委会妇联主任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自从创立以来,食堂根据老人反馈不断优化服务,已成为村里192位60岁以上老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和村级养老服务的典范。
  
  图为团队与彭湾村村委会成员在食堂前合影 陈雪摄
  
  图为团队与彭湾村食堂负责人深入交流 陈雪摄
  在实地采访中,一位老人高兴地告诉队员,“八十岁以上的都不要钱”,还夸赞饭菜健康美味。据老人所言,食堂专门聘请村民运营,有工资补贴。天气炎热时还会送餐上门。
  
  图为彭湾村老人取餐并打包饭菜 宋连郁摄
  
  图为团队采访在食堂内就餐的驻村医生 刘子瑜摄
  在访谈最后,负责人坦言食堂主要靠村集体厂房租金维持,经济压力较大。食堂也在积极联动多方力量破解资金难题:如发起爱心募捐,鼓励村民及在外务工人员为食堂贡献力量;面向周边厂房工人提供付费健康餐配送,拓宽收入来源等。日常运营中村民们也自发支持,采购蔬菜时常不愿收钱。这种互助精神让团队成员深受感动。
  三、重返队员家乡: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支持
  团队成员还重返家乡,深入探索了家乡养老事业现状。
  河南鹤壁万古村孝善和美大食堂将每月19日定为“孝善日”为老人集体庆生,让孝老爱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庆生活动也吸引了社会关注,获得了部分公益募捐。
  
  图为河南鹤壁万古村老人在食堂用餐 刘子瑜摄
  湖北十堰大川镇浪溪村也于今年设立幸福食堂,采取村委会补贴一点、村民自己出一点的运营模式,对65岁至79的老人补贴50%,8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只付一元钱,物美价廉。
  
  图为湖北十堰浪溪村幸福食堂 陈雪摄
  
  农村老年食堂不仅是解决用餐问题的场所,更是基层治理与社会关爱的缩影。银龄乡膳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不仅记录了“小食堂”背后的“大民生”故事,更探索了可持续运营的创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团队将继续关注农村养老事业,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温度与养老答案,为乡村老人的幸福“加柴添火”。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一次绿色的叩问
  •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下有关于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探究与思考
  • 2025-08-1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