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筑梦:探寻六堡茶文化传承与产业新貌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苍梧调研纪实
从“茶船古道”上的商品到备受南洋华工喜爱的“侨销茶”,再到如今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饮品,六堡茶,这一源自广西梧州苍梧县的千年茶中瑰宝,在新时代正焕发蓬勃生机。为探索六堡茶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2025年7月27日至7月28日,广西师范大学茶乡筑梦实践团深入苍梧县核心产区,以“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为主线,通过实地走访、文化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调研这一特色产业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中的多维价值。
一、走进茶乡:感受六堡茶文化魅力
为切身感受六堡茶文化,调研团队来到茶廉文化广场,“品茶可以养心,守廉可以养性”的主题雕塑与蜿蜒的文化长廊,生动诠释了茶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深度交融。“一杯茶一世廉”的标语,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一 茶廉文化广场标语
移步六堡镇茶船古道的展览,一块石壁上镌刻着昔日茶船古道的路线图,直观感受到这条道路所带来的震撼,茶壶倾倒,茶水滴落杯中泛起涟漪,一组巨大雕塑生动展现六堡镇人民对茶的认同。
图二 六堡镇茶船古道展览
二、实地探访:了解产业发展现状
深入黑石六堡茶源博园,团队成员亲历茶园风光,手指轻抚叶片,感受嫩绿的生机,记录下茶农在茶园穿梭忙碌的场景。园内茶文化展示区,则详尽呈现了六堡茶独特的种植条件与精妙的制作技艺。
图三 团队成员参观黑石六堡茶源博园
团队走访了当地茶企,参观六堡茶手工制作体验区。虽然未能见到完整的传统工艺演示,但通过体验区长廊中的墙绘,队员们对六堡茶为何拥有"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团队还与骑楼广场内的六堡茶商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茶的销售情况。
图四 六堡茶手工制作体验区
图五 团队成员与骑楼广场内六堡茶商家访谈
三、深度交流:倾听基层声音
在塘平村村委会,村干部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六堡茶知识及产业现状,六堡茶在广西省内得到较大认可,但是外省人员很少知晓。曾经在1978年的时候六堡茶十分出名,但由于其又苦又涩并不受很多人喜爱,部分专家来到老茶园进行改进,遗憾的是未能成功,迫于生计改种松木、八角等,直至2007年才恢复六堡茶的种植,同时现代茶厂与传统老茶园所出茶的风味有较大差别,导致现在人们对六堡茶存在很多误区。村支书直言:“这段历史,一般上了年纪的人才记得,所以说六堡茶是历尽沧桑。”
谈到茶农收益,他算起一笔:“今年春茶鲜叶每斤7元,5斤鲜叶才能炒1斤干茶。”对茶农而言,茶企对新鲜茶叶的收购价一直压价,茶企通过包装加工,一斤能卖到几百上千元,虽然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地,产量扩大了但茶农仍然收益不高。茶农陷入困局,但包括政府在内,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出路,比如申请非遗传承等,期望为六堡茶产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
图六 团队成员拜访六堡茶源产地塘平村
四、总结思考:传承与发展并重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六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认识到传统产业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六堡茶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短短几天的走访中,我们既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茶人坚守传统,也见到了返乡青年用电商开拓市场。这片神奇的树叶,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故事。六堡茶的芬芳,不仅留在唇齿间,更浸润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图片来源:何淇晶 凌业露 邓思敏;文字来源:方子悦 曾华娇 何淇晶 凌业露 邓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