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的司法局大厅,深蓝色制服的身影与身穿“青力青为”白色实践服的青年交错而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的这支暑期实践团队,正在河南某市司法局的抖音运营中心开启新一天的“上班”模式。
图1 兰一诺同学在进行政务实习
在该司法局的宣传科,一台电脑屏幕正闪烁着惊人的数据——本市司法政务抖音账号主页显示:累计获赞数突破6000万,330万注册用户如星群般汇聚于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力青为”团队的成员们凝视着这个由“必修法律常识”“国家精神解读”“真实案件通报”三大专题构筑的数字普法阵地,深切感受到法治传播的现代化脉动。
这个拥有三百余万粉丝的账号,如同法治文化的“中央厨房”。团队通过系统梳理其内容架构发现:首页醒目的专题分区将海量信息精炼提纯。在“必修法律常识”专栏,《劳动合同避坑指南》通过动画拆解试用期陷阱;《民法典百问》系列以真实夫妻客串演绎婚姻财产问题;而“真实案件通报”板块中,改编自本地调解案例的《彩礼返还纠纷实录》单期播放量达920万次。这种“分类供给、精准投喂”的模式,让原本艰涩的法律知识成为群众刷手机时的“日常养分”。
图2 高鹤丹同学在进行社会调查
流量的背面亦有回响。当团队在社区服务中心协助法律咨询时,28岁的外卖小哥小王掏出手机展示收藏列表:“这个讲工伤赔偿的视频救了我!”他通过视频指引备齐材料,三天完成理赔。与此同时,普法宣传栏前的大妈却指着二维码叹气:“闺女说这里能看离婚教程,可我扫了十几次都卡在半道。”——这幕场景被写入团队问卷分析报告:在收集的有效反馈中,45岁以上群体对线上平台的应用障碍率达67%。
基层司法工作者的讲述更丰富了观察维度。“我们村法治大喇叭还在播《土地法》,但年轻人更爱看主播讲法。”工作人员指着墙上“抖音扫码学法律”的海报坦言。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山区普法正呈现“双轨并行”特征:村民微信群定期转发普法短视频,村委广播站仍用方言播送防诈提醒。这种新旧媒介的交融,映射着中国法治传播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的进程。
图3 张宇彤同学在进行社会调查
实践的最后三日,团队将调研浓缩成三把“钥匙”:
内容分级锚点——针对老年群体制作音频版《法律常识30问》,同步投放广播平台。
社区数字桥梁——培训社区工作者成为“掌上普法导览员”。
技术适配补丁——建议简化小程序登录流程,开发“一键语音咨询”。
离开前夜,司法局新发布的“赡养维权专题”登上热榜。团队成员翻看评论区时,一则来自城中村的留言引人注目:“按视频教的步骤,终于帮老母亲拿到赡养费!”几乎同时,隔壁办公室传来广播录音声——那是团队协助剪辑的《老年人权益保护》音频版正通过社区喇叭循环播放。两台设备,两种媒介,却在同一时刻传递着法治的温度。
图4 杨晨同学在进行政务实习
归程大巴驶过司法局新设的临街服务窗,暖黄灯光照亮了“24小时自助法律驿站”的标牌。来时关注的抖音账号恰好更新,新视频里出现队员们调试适老设备的侧影。屏幕上滚动的弹幕中,既有城中村青年的劳动维权提问,也有山区小学老师咨询校园事故处置。“你看,”边子宸把手机递给同伴,“当最沉默的人学会发声,法治的星空才真正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