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太行烽火,传承红色基因
——经济管理学院支部书记实践团武乡学习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走进抗战纪念场馆和革命老区,在实景实境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支部书记实践团于7月18日至20日前往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循着八路军的战斗足迹,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感悟太行精神与纪律建设的深刻内涵,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
一、伫立纪念广场,回望烽火征程
实践团首站来到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广场。长治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历史底蕴深厚。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此进驻,创建了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日军,孕育出伟大的太行精神。实践团在这里重温了那段烽火岁月,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敬意;大家深刻领悟到太行精神中军民团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更明白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支部实践团在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广场
二、探访太行纪念馆,解码精神内核
离开纪念广场,实践团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推开厚重的展馆大门,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成员们潜心观察每一件展品:泛黄的战报、斑驳的步枪、带着弹痕的军号......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展墙上,黄崖洞保卫战中战士们的合影格外醒目,照片里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眼神却写满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毅。这场战斗中,战士们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对抗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歼敌千余人,用生命守住了八路军重要的兵工厂。成员们望着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心中涌起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不禁感叹道:“他们明知敌我力量悬殊,却没有一人退缩,这就是民族气节!”。

八路军纪念馆内黄崖洞展区
展厅尽头,一口打满补丁的行军锅静静陈列。这口锅跟着八路军从长征走到太行,煮过草根、熬过野菜,却始终没有被丢弃。彭德怀同志在日记里写道:“太行山上的雪再大,也冻不住我们抗日的决心。”正是凭着“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去”的信念,他们熬过了最黑暗的时刻。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大家明白:今天面对发展中的“娄山关”“腊子口”,更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

支部实践团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漫步展馆,从“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景,到“最后一粒米做军粮”的无私奉献,实践团的每个成员都深刻理解了抗战精神的内核:爱国是永恒的底色,气节是立身的根本,团结是制胜的法宝,信念是前行的灯塔。

支部实践团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外
三、走进砖壁村旧址,溯源纪律传承
实践团前往武乡县砖壁村,参观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车子穿行在太行山区,沿途的青山绿水间,依稀可见当年战争的痕迹。这座依山而建的村落,青砖灰瓦间还留着战争年代的弹痕——这里是八路军总部曾驻扎15个月的地方,是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华北抗战的“神经中枢”。脚下的每一块石板、院中的每一棵老树,不仅见证着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烽火岁月,更镌刻着我们党“纪律立党、纪律兴党”的百年传承。

支部实践团在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旧址
实践团走进总部旧址的屋内,桌上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已有些褪色,但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箭头依然清晰——那是1940年百团大战的作战部署。当时,彭德怀副总司令就在这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与左权参谋长反复推演:如何破袭正太铁路?如何牵制日军兵力?如何动员根据地军民协同作战?最终,这场战役八路军动员了105个团、20余万兵力,破坏日军铁路474公里、桥梁213座,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规模最大的一次主动出击。
支部实践团成员站在地图前,凝视着那处“看似不利”的狭窄山道,心中感慨万千:原来越是看似艰险的地方,越可能藏着出其不意的战机。刘伯承师长与朱德同志的战略智慧,不仅成就了神头岭伏击战“以弱胜强”的传奇,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面对困境时,打破常规的勇气与审时度势的智慧何等重要——这正是太行精神中敢闯敢拼、灵活应变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细细体悟、学以致用。

八路军总部旧址桌上的百团大作战部署图
实践团随后步入院子内,潜心观赏了彭德怀同志亲手栽种的那棵榆树,现已枝繁叶茂,根深扎黄土,正如我们党的纪律传统深植民心。从“不公款吃喝”到“厉行勤俭节约”,从“改进调查研究”到“力戒形式主义”,变的是具体条文,不变的是“纪律是生命线”的内核,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