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社会实践|聚焦就医“堵点”,赋能乡村振兴:医学生医院第三视角调研侧记
7月12日,大理大学“青医研学 乡行助健”实践团的医学生们,秉持服务基层的初心,精神饱满地深入大理州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主题为“第三视角观察乡村患者就医体验”的实践活动。他们以青年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细致记录医院场景中与乡村健康服务相关的真实细节,致力于发现并解析乡村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与堵点,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健康服务优化积累宝贵的一手资料。
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严谨扮演“健康观察员”角色。在“找窗口”环节,他们记录到一位老年患者为办理手续,先后辗转咨询台、警务室、医保窗口等7个不同地点,直观反映出乡村患者对现代医院流程的陌生感与信息获取障碍。在“盯屏幕”任务中,眼科门诊自助挂号机、签到机前的操作困境尤为突出,“未到签到时间”、“机器故障”等问题频发,导致部分老年患者需多次尝试或最终依赖工作人员协助,凸显了智能设备普及与乡村老年群体适应性之间的差距。在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的观察中,学生们关注到肥胖症、矮小症患儿就诊需求迫切,认识到将儿童生长发育早期筛查与干预知识纳入乡村健康科普体系的重要性。此外,科室间信息沟通不畅、指引标识不清导致的无效往返,以及采血中心慢性病窗口排队拥挤、门诊打卡机故障等场景,均被学生们通过“手机三格拍”方式详实记录,这些细节成为剖析乡村健康服务现状的关键素材。
为系统梳理发现,学生们创新运用“乡村振兴三色贴”进行问题分类标注:红色贴标记显著痛点,如眼科门诊区域取报告机设置过多反而引发患者困惑;绿色贴标识便民亮点,如某些窗口清晰明了的医保报销流程指引;黄色贴标注服务矛盾点,如放射科配备五台自助取片机却仅开放两台,与患者急切取片的需求形成反差。本次由青年医学生主导的深度观察实践,是一次将医学知识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生动课堂。他们以贴近地气的视角,让医学理论在服务乡村健康的实践中生根发芽。每一次细致的记录、每一次深入的分析,都在将“推动健康服务下沉、助力乡村振兴”的宏大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动与思考,为优化乡村健康生态贡献了坚实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