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7月26日 临沂讯
暴雨初霁,天光如洗。7月25日,北京林业大学“沂蒙红迹”调研团踏入山东临沂这片红色热土,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与沂蒙革命纪念馆中,用青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心灵触碰那段“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峥嵘岁月。
“
红嫂精神”穿越时空:从沂蒙山到新时代的火种 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一座依古村落而建的建筑群在云破天青下熠熠生辉。飞檐铜铃随风轻响,仿佛仍在诉说当年沂蒙母亲缝制军装时的叮咛;锈迹斑斑的小推车木柄上,深深刻着“最后一辆小车送军需”的无悔担当。展馆内,全息影像重现了“沂蒙六姐妹”连夜赶制千层底军鞋的剪影,展柜中褪色的军需账本与泛黄家书,无声讲述着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传奇。
“她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调研团成员王恩民感慨道。当队员们驻足于“红嫂乳汁救伤员”雕塑前,阳光穿透玻璃天窗,在“勇敢坚韧,为国奉献”八个鎏金大字上投下金色光晕,也照亮了年轻一代眼中的热泪。
沉浸式对话历史:小推车推过的不仅是长江,更是民族复兴之路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的沉浸式展厅里,队员们与历史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多媒体沙盘重现“小米粥温暖革命火种”的岁月,锈迹斑斑的拥军粮票记录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深情厚谊。讲解员动情讲述“沂蒙六姐妹”故事时,展墙上飘扬的红绸带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陈毅元帅说‘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万沂蒙儿女用肩挑背扛托起的胜利曙光。”队员陈一凡在参观后写道。展馆中泛黄的《跟着共产党走》歌词手稿,更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沂蒙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信念之源。
新时代的“红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 “红嫂精神”从未停留在历史课本里。调研团发现,这种超越生死的奉献精神早已融入新时代的血脉: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新红嫂”跋山涉水送温暖;在抗疫一线,白衣天使续写着“最后一床棉被给病人”的传奇;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沂蒙山区的妇女们正用巧手编织新时代的“小推车”。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队长毛伟宸表示,调研团将把沂蒙精神带回校园,通过短播客、主题讲座等形式,让更多青年感受到革命火种的力量。
红色基因永续:从沂蒙山到神州大地的精神图谱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如今,沂蒙红嫂的故事正从山间走向全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密码。
当调研团成员齐声高唱《跟着共产党走》时,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纪念馆的廊柱间,仿佛与八十年前的沂蒙山歌交织成永恒的旋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青春与历史共鸣,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血脉中奔涌不息。
【记者手记】
在这场追寻红色足迹的旅程中,调研团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用心灵感悟精神的温度。那些沾满泥土的展品、泛黄的家书、锈迹斑斑的推车,不再只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正如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下的战士后代所说:“红嫂精神不是纪念碑上的名字,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火种。”
当青春与红色相遇,信仰的光芒终将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