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切缅怀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青史铭志”实践团队立足南京作为抗战重要城市的历史底蕴,开展了“烽火记忆,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通过实地探访与学习,感悟历史,砥砺初心。

【烽痕·寻迹】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民间记忆里的烽火岁月
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过往。
泛黄的照片上,战士们穿着破旧的军装,眼神却坚毅无比,诉说着心中的无畏;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仿佛还残留着战士们行军途中的汗水与热血;还有那一封封书信,字字泣血间满是对家人的牵挂,行行忠骨里更有对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队员们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眼前是那些由民间收藏家历经艰辛收集的文物。岁月重叠间,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挺身而出、奋勇前行。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工人、农民,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民间记忆,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华夏大地上的每一滴热血与每一份赤诚,都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雨迹·缅怀】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铭记苦难,砥砺前行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灰白色的建筑肃穆而沉重,仿佛凝固了时间,流淌着历史。团队成员手捧白菊,缓步前行,一束束射灯照亮那些触目惊心的证物——被炸毁的城门砖瓦、遇难者破碎的眼镜、泛黄的日记本上戛然而止的字迹……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控诉着1937年寒冬的那场浩劫。
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组数字、每一幅画面,都在诉说中华民族曾承受的苦难。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唯有以史为鉴,方能避免悲剧重演;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云魄·致敬】
南京航空烈士纪念馆:长空忠魂,浩气长存
最后,实践队伍来到了南京航空烈士纪念馆。隔着玻璃,团队成员们看见的是一件件承载着生命与历史的文物;透过文物,更看见了影片中那一幕幕坚定决然、用生命书写历史的青年身影。纪念馆的英烈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航空烈士们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队员们站在英烈墙前,庄严肃立,献花致敬,向这些为祖国的蓝天而牺牲的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行走在南京这片红色热土上,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在实践中,我们寻访的三处纪念馆,像三块棱镜,从不同角度映照出抗战的壮烈与伟大:有人民的坚韧、民族的伤痛,也有跨越国界的正义之光。这些历史的碎片在团队成员们的脑海中不断碰撞、重组,最终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它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指引。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队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震撼,更是一份深沉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明白:“80年后的今天,枪声已远,但历史的重量仍在肩头。唯有铭记,方能让白骨得以安眠,让未来免于覆辙。”同时,更应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深知,铭记不是为了沉湎于伤痛,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历史的火炬传递到我们手中时,必将以青春之我,照亮民族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