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日,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千年流光,贝影生辉”非遗传承宣讲团的4名实践队员走进青岛钿贝世家传播有限公司,开展螺钿技艺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观摩选蚌、切割、打磨等工序,感受0.1毫米螺片里的匠心,深化对非遗传承的认知,为非遗保护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探访工坊,见证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
活动开始,实践队员们走进螺钿工艺工坊,近距离接触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非遗技艺。在原料区,堆积的蚌壳看似普通,却是螺钿工艺的基础原料。匠师介绍,每一片蚌壳内里都有着独特的虹彩,且无一重复,选蚌、剖贝、取片等一系列备料工序,是确保后续工艺顺利进行的前提。
切割环节,队员们看到匠人们在处理薄脆的螺片时,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比。因为螺片质地特殊,力道稍有偏差、角度出现一丝倾斜,就会导致螺片损坏。同时,螺片对温度敏感,遇热极易卷曲变形,这无疑更考验匠人的操作水平。而打磨工序更是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学徒们手持仅 0.1 毫米厚的螺片,在不同目数的砂纸上反复打磨,从 400 目到 7000 目,历经七道工序,仅仅是一平方厘米的粗磨,就需要花费半小时时间。明代流传至今的螺钿漆器精品,正是经过这样精益求精的制作,才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感,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中匠心的传承。
学习螺钿切割 杨佳静摄
亲历过程,感受工艺背后的精神震撼
实践过程中,螺钿工艺带给队员们诸多震撼。首先是时间沉淀的重量,起初队员们以为螺钿制作只是简单的拼贴,亲身经历后才明白,每一道工序都是匠人与时间、材料以及自身耐心的漫长对话。有实践队员感慨道:“原以为艺术创作主要依靠灵感,现在才懂得,真正能够流传不朽的,是那种水滴石穿般的韧性与执着。”
学习螺钿镶嵌 杨佳静摄
直面现状,体悟非遗传承的责任担当
在与工坊厂长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螺钿工艺传承面临的实际情况。厂长表示,目前全厂熟练掌握古法 “点螺” 镶嵌技艺的匠人数量有限,而愿意长期留在工坊学习、传承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占比较低。
通过此次交流,队员们对 “非遗传承” 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切实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责任。大家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加强对螺钿等非遗技艺的宣传,助力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为非遗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与匠人交流学习 史钰皓摄
未来,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千年流光,贝影生辉” 非遗传承宣讲团将持续开展此类非遗探访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大众的传统文化视野,为更多人提供接触传统工艺、深入了解非遗的机会。同时,宣讲团也将加强与非遗工坊、相关文化机构的合作,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使活动更贴合大众对非遗学习的需求。此外,宣讲团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共同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通过整合资源、共享经验,构建更为完善的非遗传承支持体系,助力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通讯员 杨纪乾 史钰皓 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