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峪口村:红色文旅催生乡村振兴新引擎2025年7月,革命老区复习团调研成员深入关中腹地调研。在秦岭北麓的鄠邑区石井街道,一座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村庄——栗峪口村,正通过“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核心载体,探索出“红色教育+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样本,成为陕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图 1 红军过境户县纪念馆红色基因赋能,打造沉浸式教育课堂"这里不仅是历史课堂,更是精神熔炉。"参观展厅的某大学研学团队负责人介绍,栗峪口村将1935年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过境鄠邑的革命历史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展陈等形式,打造"可触摸的红色记忆"。陈列馆年均接待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近600家,超10万名党员干部在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成为西安都市圈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图 2 粟裕口村文旅产业文旅融合创新,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村集体通过“保底收益+利润分红”模式,引入专业化团队对废弃石粉厂、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打造集咖啡休闲、艺术创作、数字办公于一体的复合空间。项目通过融入乡土元素与现代设计,吸引西安及周边城市游客,日均客流量稳定在300人次以上,同步带动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制作等关联产业。
图 3 调研组成员赴粟裕口村调研红色文旅产业链延伸催生共富效应以红色文旅为支点,串联周边蔡家坡村艺术节、下庄村非遗工坊,形成“八号公路”乡村旅游带。2024年沿线村庄通过民宿、农家乐、研学体验等业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度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数百个,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经营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
图 4 外地学生赴粟裕口村研学政策护航发展,村民共享红利蛋糕鄠邑区统筹整合资金改善村容村貌,实施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景观提升等工程,新建停车场、生态公厕等设施,完成乡村绿道建设。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协调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完善“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收益反哺乡村建设。
破解发展瓶颈 推动红利均衡共享针对部分区域农家乐同质化竞争、游客分布不均等问题,栗峪口村试点“积分制”管理模式,将环境维护、服务评价纳入村民收益分配,推动东部片区与西部文旅核心区协同发展。村支书表示,未来将通过数字游民社区建设、跨村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发展成果全域共享。
从“红军过境”到“游客驻足”,从“闲置破败”到“网红地标”,栗峪口村以红色文化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一实践深刻诠释了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通过激活革命老区的“历史基因”,将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能与社会效益。具体而言,栗峪口村以“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为核心,通过场景化展陈、沉浸式研学实现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印证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这一论断;以"保底+分红"模式引入市场化主体盘活闲置资产,构建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共同体,展现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实践智慧;更以基础设施升级、数字游民社区建设及全域旅游带打造,形成“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践行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红色+绿色+特色”的融合发展要求。
这里的实践证明:当历史照进现实,文化赋能发展,乡村振兴的“密码”便藏在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之中——栗峪口村正以“红色为根、绿色为魂、创新为翼”,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
图/郝逾,文/张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