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研日志
调研日期:2025年7月26日
调研地点:山东德衡(临沂)律师事务所
调研对象:耿律师
调研人:耿强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正当防卫是《刑法》第20条中最具争议的制度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常因认定标准模糊、社会舆论压力等因素引发热议。本次以“铸界明法:正当防卫界限的判定机制研究”为主题,开展实地调研,访谈一名经验丰富的辩护律师,深入了解当前实践中正当防卫案件面临的主要问题、防卫限度判定机制及律师的专业观点。
二、调研过程
2025年7月26日上午,我到达山东德衡(临沂)律师事务所,与受访律师就以下话题进行了面对面深入交流:
1.正当防卫案件办理经验
2.防卫过当的常见争议
3.辩护思路与证据采信难点
4.对《刑法》第20条及司法解释的看法
5.对制度改进的建议


律师首先分享了其近几年办理的十余起正当防卫相关案件类型,涵盖家庭暴力防卫、突发冲突反击等典型情形,并结合真实案例介绍了判定防卫限度时的挑战。

三、调研核心收获
(一)防卫限度认定是核心难题
律师指出,司法实践中对“防卫过当”的判断,往往带有较强的事后理性倾向,而忽视了案发当时被告的紧迫心理与客观危险。
1.法院常从后果角度看行为严重性,而非结合当时情境
2.容易忽视防卫者面对突发侵害时的慌乱、害怕与本能反应

(二)证据是正当防卫成立的关键
律师反复强调:证据决定案件走向,而正当防卫案件中最难的是还原案发经过。
1.常需用现场监控、物证、伤情鉴定、证人证言等拼接完整证据链
2.缺少直接证据时,律师要通过推理和细节论证加强防卫主张
(三)法律条文需进一步细化
律师认为,《刑法》第20条的表述仍较抽象:
1.“显失必要”的判断标准欠缺量化
2.建议出台更细化的司法解释或量刑指南
3.完善证据指引,帮助司法人员客观认定案发情境
(四)社会与舆论的影响
1.热点案件中,媒体报道可能放大公众情绪
2.检察机关、法院在压力下更倾向保守态度,影响防卫认定
四、个人体会与思考
通过这次与律师的访谈,我深刻体会到:正当防卫不只是法律概念,更关乎证据、社会心理和司法态度的平衡。
1.证据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决定了“情境还原”的真实与否
2.法律需要更细化的标准,但也需要社会对“合理防卫”的更多理解
五、总结
本次调研让我切身了解到防卫限度认定的复杂性和律师辩护工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
1.防卫不是无限,法律需要界限,但界限需要更清晰
2.律师通过证据与逻辑,让法官看见案发时的真实情境
3.推动社会舆论更加理性,才能让正当防卫真正服务于保护善良守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