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品味千年茶韵,助力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学“一叶兴乡”实践团队走进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合作社,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文化研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亲手操作、文化探源等形式,深入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茶园里,80后非遗传承人师傅亲自示范采摘技巧:“要采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手指捏住芽叶基部轻轻上提,不能用力拉扯,不然会损伤茶树,也影响茶叶品质。”成员们穿梭在茶行间,按照师傅的指导采摘,聆听师傅介绍:“六堡茶的品质,从采摘这一步就有讲究,只有采得标准,后续的制作才能有好基础。”短短一小时,不少成员已采满一小篓,深刻体会到一杯好茶背后的辛勤与不易。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采摘茶叶(通讯员 黄昊 摄)

  在制茶区,非遗传承人向同学们演示了传统杀青工艺。200℃高温的铁锅前,传承人手掌紧贴锅底匀速翻炒鲜叶,边操作边讲解技术要点。同学们不仅近距离观察了茶叶形态变化,还亲身体验了翻炒过程,感受到传统工艺对火候把控的严格要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制作茶叶(通讯员 黄昊 摄)

  随后实践团前往了茶船古道遗址,沿着保存较完整的古道石板路缓缓前行,观察昔日茶船停靠的码头遗迹。在文化展示区,团队成员详细阅读了茶道历史沿革与茶船运输图谱,并参观了古道沿线的茶商会馆、驿站遗址。通过沉浸式的实地体验,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了茶文化与交通贸易、地方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


茶船古道示意图(通讯员 黄昊 摄)

  座谈会上,传承人师傅分享了"看茶制茶"的祖传经验。他表示,虽然现代机械可以标准化生产,但始终无法替代匠人对茶叶的感知和理解。同学们深受启发,一名成员在笔记中写道:"触摸茶青的瞬间,我明白了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实践团成员在合作社与非遗传承人合影(通讯员  黄昊 摄)

作者:董醇创 黄昊 欧睿睿 何绮雯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一叶兴乡”乡村振兴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题宣传教育,寻访红色地标
  • 品味千年茶韵,助力非遗传承
  • 品味千年茶韵,助力非遗传承
  • 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学“一叶兴乡”实践团队走进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合作社,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文化研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
  • 07-19
  • 【助力支点·实践有声】叩问生命·践行守护·播种未来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