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调研广西:非遗与农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调研广西:非遗与农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徐天语、韦可明
团队指导老师:杨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乡村振兴调研队于7月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分别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探寻民族文化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百色农产与壮文化的品牌融合:从资源基础到科技赋能

 

图 1为调研队成员与农卓斌先生在热带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前的合照。黄诗怡 供图
7月4日,调研队奔赴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访了办公室秘书农卓斌先生,就壮族文化与农产品品牌共融计划展开调研。

农业资源与品牌基础:地理标志筑优势

百色市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2024 年蔬菜产量达350万吨,地域分工特征明显。目前,百色芒果、德保脐橙、凌云牛心李、靖西大果山楂、百色山茶油五种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形成集群效应,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育苗基地展新貌


图 2为调研队员参观专业的科研育苗大棚。黄诗怡 供图
调研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了育苗基地,智能化的温控系统、精准的灌溉设备以及科学的育苗方法,让幼苗在适宜环境中生长。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先进科研技术提高了幼苗成活率,缩短了生长周期,为大规模种植和高产稳产提供保障。队员们通过观察不同品种幼苗,对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融合路径探索:破解难题促发展

百色市探索发展 DTC品牌模式,提前进行了市场调研、成本效益分析、案例数据对比及风险评估,但面临农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认证繁琐,农村物流和冷链设施薄弱,电商人才短缺、培训不足,金融支持与保险机制不完善等障碍。对此,百色市政府正着力破解制度瓶颈,统一农产品标准、简化认证,完善农村冷链物流,培育电商人才,创新金融与保险支持,推动该模式为农民增收助力。

壮锦非遗与农业的深度共生:从原料革新到绿色工艺

 

图 3为广西工美院壮锦加工厂厂长周腾靠先生介绍壮锦的原材料来源。韦可明 供图
7月8日,调研队来到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采访了广西工美院壮锦加工厂厂长周腾靠先生,聚焦壮锦这一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原材料农产品的共生发展。

原料革命:全链融合显优势

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原材料选取与本地农业紧密相连。壮锦生产的天然纱原材料由棉麻经线提供骨架支撑,蚕丝纬线赋予光泽与色彩,形成“粗经细纬”结构,而棉麻、蚕丝等大多依赖本地种植,形成“非遗 + 农业”的特色产业链,带动桑蚕养殖农户增收。
周厂长介绍,广西的蚕丝产量几乎占全国产量的60%,为壮锦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2024 年,广西建成全真丝壮锦生产线,提倡“以丝代麻”,首次以 100% 桑蚕丝替代传统棉麻经线,攻克了丝线强度不足、织造易断裂等难题,充分发挥广西桑蚕养殖优势,实现工艺技艺与农作物优势的结合。

图 4为周厂长在与团队成员探讨桑蚕丝在壮锦生产中的应用。韦可明 供图

绿色工艺:传统与科技的碰撞

为贯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广西工美院在壮锦染色工艺上积极研发推广天然植物染料。广西作为全国最大桑蚕基地,桑园面积超百万亩,桑叶除养蚕外,还成为绿色染料的重要来源,实现“一桑两用”。此外,黄栀子、红蓝草、枫树等广西乡村常见植物,也分别为壮锦植物染提供黄、蓝、红等天然染料。目前,工美院正与高校合作研究相关植物染技术,艾草也被纳入研究范围。
在壮锦纺织车间,机器纺线时,经纬线由金梭牵引穿梭,提花程序驱动综丝升降,竹筘铿锵作响间,生动的“太阳花”图案跃然布料上,展现出古老工艺与现代生产的融合。
 

图 5为壮锦纺织车间实拍。韦可明 供图
此次广西之行,“农品新生”调研队深刻感受到非遗与农业、文化与品牌在科技赋能下的融合活力。未来,团队将把调研所得与专业知识结合,为推动传统技艺在现代乡村产业中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徐天语、韦可明 来源:黄诗怡、韦可明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聚焦社区“看护难”,青春志愿闪耀晴川荧光
  • 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调研广西:非遗与农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城轨领航红心铸,菁蓉护航童梦圆 ——爱国城轨先锋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汉江师范学院青马班学员重走娄山关,追寻遵义会议精神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