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勇担使命、砥砺前行,2025年6月24日、25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踏访红踪传薪火,凝聚青志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追寻红色足迹的征程,先后前往曹起溍故居和江都许晓轩故居,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曹起溍故居:感悟革命先驱的赤诚初心
6月24日,阳光洒在扬州东关街的古老石板路上,实践团队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来到了曹起溍故居。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建筑,静静伫立在街巷之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图为6月24日“踏访红踪传薪火,凝聚青志践初心”团队成员拍摄曹起溍先生雕像与入党誓词。姜心语供图)
踏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庭院中曹起溍先生的雕像与入党誓词,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正堂里,“凭栏听鸟语,隔院送花香”的对联,让队员们不禁联想到曹起溍烈士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曹起溍受恽代英革命思想启迪,在五四运动浪潮中觉醒,毅然放弃上海南洋公学的学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他深入工农群众,领导工农斗争,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劳苦大众谋求解放。即便在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依然坚贞不屈,坚守着自己的革命信仰。25岁,在镇江北固山,他以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党和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图为6月24日“踏访红踪传薪火,凝聚青志践初心”团队成员参观曹起溍生平事迹馆。姜心语供图)
“如果这个时候的中国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有救了!”曹起溍烈士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深深敲击在队员们的心中。队员们驻足在展品前,凝视着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遗物,仿佛看到了烈士当年为了理想和信念,奋勇抗争的身影。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并未急于离开,而是驻足分享自己内心的感悟。队员们表示这次参观深刻认识到,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心中生根发芽。
走进许晓轩故居:汲取革命英雄的不屈力量
6月2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江都许晓轩故居。这座位于仙女镇龙川步行街的故居,青砖小瓦,古朴庄重,正门上方的匾额“许晓轩故居”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更增添了几分肃穆与威严。
(图为6月25日“踏访红踪传薪火,凝聚青志践初心”团队队员们听讲解员介绍许晓轩先生过往。姜心语供图)
走进故居,仿佛踏入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许晓轩在狱中与谭沈明、韩子栋3人组建临时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每当危险时刻,他总是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1949年11月27日,在临刑前,许晓轩高举双手,向每间牢房的战友道别,并对罗广斌嘱咐道:“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这悲壮而又坚定的话语,让队员们不禁为之动容,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故居内陈列的100多幅珍贵照片、10多件烈士遗物、2组雕塑以及14幅领导题词和名人书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许晓轩烈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用心感受着烈士当年的心境和情感。
(图为6月25日“踏访红踪传薪火,凝聚青志践初心”团队队员们在许晓轩故居前合照纪念。姜心语供图)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不时驻足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许晓轩烈士在狱中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仰和对革命的希望,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着队员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能轻易退缩。”
交流与传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两天的参观学习结束后,实践团队深入交流分享。队员们纷纷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在这次红色寻访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大家一致认为,曹起溍和许晓轩两位烈士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他们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队员们还结合自身实际,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红色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此次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踏访红踪传薪火,凝聚青志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红色寻访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了解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队将继续开展红色文化探寻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通讯员:吴欣、陈露、姜心语、吴紫妍、曹雨婷、纪玉灵、李欣瑞、陈朝晖、高鸣杨、奚历层
摄影:姜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