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沙棘试验田,一群大学生操控着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机掠过沙棘林梢,为第三代采收机械采集关键数据,这是戈壁滩上科技支农的青春身影。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18名师生踏上前往九师170团的征程。这个誉为“中国沙棘城”的团场,正迎来沙棘采收的关键时期。
(图为实践团队长在沙棘地收集数据 孙文 供图)
“沙棘全身是宝,但采收难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实践团带队教师向农户解释着此行的目的。在这个冬季温度可骤降至零下三十度的地区,传统“打沙棘”方式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沙棘采收的技术攻坚 一七〇团地处风头水尾,土壤贫瘠,自然环境严酷。为改善生态环境,该团曾尝试推广种植苹果、沙枣、枸杞等作物均未成功,最终选择了不怕风沙侵袭、不惧寒冬酷暑的沙棘。
(图为教授们研讨沙棘生长状况 孙文 供图)
长期以来,沙棘采收依赖人工敲打冰冻果实的传统方式,俗称“打沙棘”。这种原始方法效率低下,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传统机械化采收,仅能实现部分采收,局限性很大。
石河子大学团队此行带来了更前沿的技术方案。他们运用机载激光雷达与无人机的组合,在沙棘试验田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
(图为实践团进行设备调试 孙文 供图)
“这些激光扫描生成的点云数据,将帮助我们建立沙棘树的精确三维模型。”团队成员在田间向农户演示操作时解释道。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团队能准确评估第二代沙棘剪枝收获机的不足,为第三代机型研发提供关键参数。
自动化加工链的工厂探秘 实践活动的第二站,团队师生走进新疆170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这家由“兵三代”王军扬在2019年牵头成立的企业,如今已成为当地沙棘产业的龙头。
(图为师生团参观工厂生产线 孙文 供图)
在生产线上,师生们见证了沙棘从冻果到成品的华丽转变:一粒粒金黄的沙棘果经过挑选、清洗、冻果、脱果、破壳、榨汁等环节,最终变成沙棘原浆、沙棘果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沙棘全身是宝,富含维生素、黄酮、有机酸、氨基酸、多糖等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公司经理刘强向师生们介绍时如数家珍。
(图为丝路沙棘经理向师生团介绍产品 孙文 供图)
公司投资引进了沙棘原浆提取、沙棘果油分离、沙棘籽油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先进设备,开发出沙棘原浆、沙棘冻干全果粉、沙棘茶叶等系列产品。
田间地头的需求对话 为精准掌握农户需求,实践团队开展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
“种植沙棘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采摘。沙棘联合采摘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这让我们对种植沙棘更有信心了。”段新亚向实践团反映。他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种植户的心声。
(图为实践团开展专题讲座 孙文 供图)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和170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沙棘机械化采收”专题培训,师生们详细分析了当前采收机械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解答了农户在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农户 孙文 供图)
沙棘产业的未来之路 “沙棘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还有很多难题需解决。”170团团长李培先在与实践团交流时表示,他希望石河子大学的师生能更多地参与到沙棘机械化种植、采收和加工领域中来。
在九师170团扎根15年的王军扬,对沙棘产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将沙棘的生长特性上升为一种精神象征:“逆境的磨练孕育不凡的价值,沙棘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结出了营养丰富的果实。”
(图为丝路沙棘经理接受实践团代表采访 孙文 供图)
王军扬带领的团队已在大果沙棘新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园建设、机械化采收等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但他深知,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让沙棘产业在戈壁滩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