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一词悄然流行,成了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画像?是无奈妥协,还是主动选择?背后折射出哪些深层困境?为了撕掉标签,触摸真实,7月10日,由宁波大学医学部11名学生组成的“医心向甬”在甬大学生调查队对此问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要了解“躺平”,首先要定义它、量化它。什么是“躺平”?学业倦怠?社交回避?还是对未来无感?我们反复讨论,力求避免偏见,聚焦真实状态。从“学业投入度”、“未来规划清晰度”到“压力来源”、“价值认同”,我们设置了多维度、梯度化的问题,既有选择题快速定位,也留出开放空间倾听心声。特别注意了措辞中立,避免引导性提问。通过问卷星平台、宿舍走访、图书馆偶遇等方式调查。力求覆盖不同年级、专业、背景的同学,收集到数百份有效样本,只为数据更可靠。

基于问卷初步分析,我们联系了不同“躺平”程度的同学,以及看似“卷”实则内心迷茫的伙伴。有同学感到学业高压下的疲惫与无力感,对“内卷”竞争模式的厌倦与反思,就业前景不明朗带来的焦虑与逃避,对个体价值实现的迷茫等。我们发现,很多被贴上“躺平”标签的同学,并非完全“不作为”,而是在寻找一种更舒适、更自主的生活节奏,或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们渴望被理解,而非被定义。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躺平”远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是复杂社会心态与个体境遇交织的产物。问卷与访谈只是起点,我们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与可能。我们将继续整理分析数据,形成更详实的报告,向学校、社会传递大学生的真实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研究,引发更多同学的思考与讨论。拒绝标签,理解先行。从“躺平”的探寻到“重启”的展望,我们邀请你一起加入这场关于青年未来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