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工大学子探访金寨大湾村 感受红色热土的振兴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8日,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循迹红茗,仪探大湾”团队深入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金寨花石乡大湾村,聚焦当地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大湾村作为革命老区脱贫标杆,以“红绿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华丽转身,从深度贫困村变为国家级旅游乡村,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
  红色根脉,见证乡村巨变
  “追梦路上的大湾村”主题展厅位于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在这里,团队成员们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昔日,大湾村道路泥泞、房屋破旧,村民们生活困苦;如今,宽敞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整齐美观的民宿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展厅。杨荣昱 供图
  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2014年大湾村贫困发生率仍达29.12%。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这片浸润着红色血脉的土地,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找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发展路子,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转化为振兴动能。展柜里的老茶篓与电商直播间的新设备并肩而立,无声诉说着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这不仅是村民“不服输”的奋斗成果,更延续着革命年代“一心为民”的红色承诺,让脱贫攻坚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大湾村的发展脉络里。
  红色传承,融合乡土文化
  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便可来到有着360多年历史的汪家祠堂。这里曾是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新四军第4支队兵站,彭康、张劲夫等一批军政干部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图为队员参观汪家祠堂。杨荣昱 供图
  如今,汪家祠堂被改造成了农耕民俗展览馆,免费向游客开放。走进天井,一扇家训匾额挂于木屏风上方,“行端品卓”四个大字虽已斑驳,却仍透着一股古朴的力量。祠堂内,十几个屋子陈列着大别山地区传统的劳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实物、衣饰服装等,共计4000余件。这些展品,不仅是大别山农耕文化的缩影,更展现了红色精神与皖西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穿梭在展品间,仿佛能看到革命年代军民一心、共守家园的感人画面,真切领会到红色精神扎根乡土、代代传承的深刻内涵。
  领袖关怀,映照振兴足迹
  在大湾村,有一座特别的老宅——陈泽申老宅。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曾坐在陈泽申家的小板凳上,与村民们拉家常、算收入、问保障,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贫攻坚座谈会。“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总书记的殷切叮嘱,也是重要指示。
  图为总书记到过的院子。杨荣昱 供图
  如今,陈泽申已搬入新居,老宅被悉心保留,成为承载初心的“精神地标”:当年的长条桌、小板凳原样摆放,墙上的照片定格着总书记与村民谈笑的瞬间;屋外,旅游大巴往来不息,茶农忙着采摘新茶,电商直播间里特产热销——从2018年脱贫出列到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里的每一寸变化,都是对总书记嘱托的生动回应,也是红色精神指引下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离开大湾村时,茶园清香与红色标语的底色在学子们心中交织。从汪家祠堂的革命记忆,到陈泽申老宅的脱贫故事,再到如今蓬勃的乡村振兴图景,大湾村的变迁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是“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是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信念,也是新时代奋斗者用实干续写的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杨荣昱 供图
  合工大学子们深知,此行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精神接力。这片红色热土的故事,将激励他们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作者:“循迹红茗,仪探大湾”团队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合工大学子探访金寨大湾村 感受红色热土的振兴力量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毅马当先”实践队与昆明市新闻里社区开展主题交流活动
  • 巢湖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聚力基层,共筑成长桥梁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