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宁波,暑气蒸腾间涌动着青春的热忱与成长的期盼。7月11日上午,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律大篷车”与法童行,乐学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志愿者们,走进蛟川街道科创工业社区,为20余名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开展“法治护航成长,拒绝校园霸凌”主题宣讲活动。这群青年学子以专业学识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将法治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用青春力量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反霸凌“法治防线”。

蛟川街道科创工业社区的孩子、家长和社区负责人共同学习法律知识 刘轩豪摄
童趣互动传理念,青春巧解法律密码 活动伊始,一段精心改编的普法动画迅速抓住孩子们的目光。当屏幕中主人公的玩具被蛮横抢夺时,孩子们紧锁的眉头成为最直观的情感共鸣。“故意欺负他人、让同伴不开心的行为,就是校园欺凌,严重者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志愿者聂婷婷结合动画场景展开讲解,将抽象的法律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生活场景。

法律辨析环节,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校园欺凌案例 刘轩豪摄
动画结束后,一幅幅生动的卡通情景图映入眼帘,孩子们手中的卡片化身“法治判断仪”——欺凌行为画哭脸,正常交往画笑脸。面对“小狼、小猫凶狠拉扯小猪”的画面,孩子们齐刷刷画上哭脸,异口同声的“这是伤害”道出了最纯真的是非观。这场由青年志愿者精心设计的互动课堂,让“霸凌”从模糊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具体行为,尽显普法教育的巧思与温度。
“小辉被抢文具、被逼带零食,这属于哪类欺凌?”志愿者聂婷婷抛出案例后,现场瞬间成为思辨的小课堂。“是身体欺凌!”孩子们踊跃作答,在热烈互动中深化对欺凌类型的认知。
当被问及“若遭遇类似情况如何求助”时,三年级学生小陈的回答掷地有声:“老师,6月1日学校储物间,小宇和小阳殴打我致伤,请帮帮我!”他特意强调的“时间+地点+事件”要素,正是志愿者刚传授的黄金求助公式。志愿者随后重点讲解证据意识:“向家长老师求助时,要讲清全过程、保留好证据,为维权留下‘铁证’。”
这场案例辨析环节,青年志愿者以朋辈身份搭建沟通桥梁,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实用求助技巧,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法治武器”。
模拟法庭树信仰,青春践行法治担当 “现在宣布开庭!”随着小“法官”敲响法槌,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庭。此前,志愿者刘轩豪通过“法庭知识问答”预热:“法官的核心品质是什么?”“代理人要做什么?”引导孩子们理解法庭角色与程序正义。

宣讲员帮孩子们理解演练剧本与角色 刘好摄
庭审中,志愿者突然呈上“新证据”——霸凌现场录像与玩具损坏照片,一连串追问“原告是否提交证据?”“法官是否采纳?”让参与者深刻体会证据的重要性。最终,小“法官”宣判:“被告归还玩具并公开道歉。”庭审结束后,孩子们写下的“要帮嘟嘟做朋友”“小马要改过自新”等感悟,成为法治教育最动人的成果。

社区孩子们开展模拟法庭,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 刘好摄
这场由青年学子策划的模拟法庭,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正义力量,更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责任担当。
“这样接地气的法治教育,正是外来务工子女最需要的。”社区负责人乌老师在复盘时感慨道。此次“法律大篷车”进社区活动,不仅为未成年人送上暑期法治“护身符”,更通过“孩子影响家庭”的涟漪效应,让反霸凌意识走进更多家庭。

宁大学子与社区的孩子们合影留念 刘好摄
宁波大学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深耕普法一线,用专业与热忱搭建起校园与社区、法律与生活的桥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建设法治社会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