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从南到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近日,广西师范大学乡产破局探索团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金山村,见证当地产业在传统根基上的创新实践,感受这片土地上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蓬勃生机。实地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践,见证这座村庄如何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调研伊始,探索团聚焦金山村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罗汉果产业。当地秉持“生态为基、产业为翼、创新为魂”的发展逻辑,成功走出一条从“一棵苗”到“一条链”的“甜产业”之路。从种苗培育到果实成熟,历经约五六个月的生长周期,每年10月起,饱满的罗汉果便进入收获季。种植期间,村民们精心呵护每一株作物,人工打顶、打底和授粉等环节虽耗费心力,却有力保证了果实的优质生长,肥料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严守生态种植底线。采摘后的罗汉果先送往县上烘干,再运回本村加工厂进行加工包装。由广西师范大学设计的包装将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结合,成为金山村的“移动名片”。目前,四十多亩的种植规模销路稳定,部分小果供应给其他厂家深加工提炼甜苷,实现资源梯次利用。

随后,调研团与金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村民展开深入交流。村支书介绍:“深圳南山区的‘造血式’帮扶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捐赠的产业发展基金投入村内产业,收益惠及全体村民;组织的劳务输出让年轻人能去深圳参加订单式培训,既能学技能,又能多挣钱。”他还提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当地正积极探索特色产业,丰富产业形态,为乡村振兴构建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最后,调研团来到资源县金山福泰养殖场。金山村的养殖产业,坚守着原生态的初心,养殖户坚持以机子剁碎的猪草和野芋苗为天然饲料,不添加任何人工成分,每一份猪肉都自带“绿色健康”的品质标签。养殖场形成了“养殖—排泄物—种植”的生态闭环,猪的排泄物经处理后成为农田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目前,8头猪的小规模养殖稳步运营,母猪繁殖为养殖规模提供稳定保障。长达一年的自然生长周期,让猪肉积累了上乘品质,成为市场上备受青睐的原生态产品。这种坚守生态、注重品质的发展模式,为养殖产业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从生态养殖到特色种植,金山村的产业发展始终扎根本土资源,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的融合中稳步前行。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内外资源的深度整合,这片土地必将绽放出更灿烂的产业之花,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