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交流的桥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然而,普通话普及率不足的问题,成为阻碍乡村发展的一道无形屏障,限制了村民获取信息、参与市场竞争以及传播文化的能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从源头上破解乡村地区普通话普及不足之困境,以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7月9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心”青年筑梦团将目光聚焦于此,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麦子坪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带着专业知识与诚挚关怀奔赴乡村一线,凭借着青年的热情与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心”青年筑梦团实践团队针对乡村儿童这一重点群体,精心策划并开设“推普小课堂”。课堂以“趣味学普,手作传情”为理念,将地域文化元素与普通话教学深度融合。“方言蹲蹲蹲” 游戏里,孩子们围绕声母“b”“p”“d”“t”接力下蹲,在肢体律动中夯实拼音基础;“口令绕绕绕”环节,从“四是四,十是十”的初级训练,到“南南种兰花,兰兰种南瓜”的进阶挑战,孩子们在唇齿交锋中打磨发音精准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用趣味方式教孩子们普通话发音。
为了让普通话学习更加贴近乡村生活,课程充分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巧妙植入“榨菜”“白鹤梁”“816工程”等具有浓郁涪陵地域文化印记的本土词汇。通过“词汇接接龙”的互动游戏,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更学会了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图为一位学会普通话的孩子与实践团成员顺畅交流的瞬间。
随着课程的深入推进,实践团队还计划通过成果汇报展示的形式,集中呈现“方言识根脉,普语通天下”的教学成果。届时,孩子们将以诗朗诵、情景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演绎从乡音到雅韵的华丽蜕变。这场成果展示,不仅是对孩子们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更是向全体村民乃至社会各界展示乡村推普成效的重要窗口,让推普之种在这片山间深深扎根,让文明之花伴随着优美的声韵绚烂绽放。
图为孩子在课堂结束的成果展示。
值得强调的是,推广普通话绝非是对方言魅力的消解,而是在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为乡村人民搭建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沟通桥梁。在“红心”青年筑梦团开展的推普课堂中,孩子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深刻领悟到了家乡方言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加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身份。这种双向的文化认知与传承,将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麦子坪村的这片土地上,“红心”青年筑梦团的推普行动正如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规范语言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假以时日,这些掌握了流利普通话的孩子们,必将凭借语言的力量,打破乡村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壁垒,为乡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实现文化共融、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而这,也正是“红心”青年筑梦团此次“三下乡”推普活动的核心价值与深远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