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长坊村寻振兴策,探冷水鱼赋数智能 ——华中农业大学学子赴神农架冷水鱼产业乡村振兴暑期助农实践
7月8日至13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智链渔码•VR云览——长坊村冷水鱼产业数智化建设暑期助农”实践队在李芳芳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神农架林区宋洛乡长坊村,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长坊村发展之路,了解冷水鱼繁育复杂技艺,并开展长坊村冷水鱼产业现状深度调研。
同村书记座谈:探寻长坊村发展脉络
步入神农架林区深处的长坊村,山水相拥间凉意拂面,农户沿长坊河错落而居,狭长村落藏着原生态的静谧。
上午,实践团队与长坊村书记周林展开座谈。“咱村191平方公里土地上住着1050位村民,长坊河穿村而过,这山水就是咱的根。”周书记指着地图介绍,“生态好,成了周边避暑好去处。”
谈及乡村振兴,周林谈到:“长坊村禀赋得天独厚,自然风光旖旎,我们大力发展旅游、兴建农庄,食材全用本地货;我们还与贵校教授携手,为冷水鱼、蜂蜜产业注入智慧动能。”
聊起冷水鱼产业,周林难掩自豪:“我们养的都是多鳞白甲、齐口裂腹等土著鱼,百亩鱼池由合作社集中管护,品质上乘。当前虽在销路拓展、运输保鲜、鱼苗培育环节面临攻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咱探索产业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交流间,实践队员从周林话语中,洞察到长坊村的底气与奋进决心,本地冷水鱼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深入繁育中心:感受冷水鱼养殖的匠心
走进冷水鱼繁育中心,养殖师傅正弯腰查看鱼池,实践队员们围上前聊起了养鱼的门道。“这鱼跟孩子似的,得精心伺候,差一步都不行。”师傅笑着说。队员们听着,忽然明白:所谓“匠心”,原是把寻常喂食做成了精细活,这份对细节的较真,正是产业扎根的底气。
在喂食方面,这绝非简单的撒料了事,而是一门深奥的技术。投喂鱼饲料时,既要保证鱼儿既不会撑死也不会挨饿,又要避免饲料的浪费,其中蕴含着诸多门道。每天白天要喂4次,晚上还要喂2次(分别在晚上10点和凌晨2点),每次喂食时间约为1小时。
此外,养鱼最讲究的便是温度和盐度的把控。在鱼的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品种之间,对温度和盐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必须进行严格把控,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鱼儿死亡,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钱财都将付诸东流。
他还提到,为提高鱼苗成活率,村里请了专家,投入高达200余万的本钱建立长坊珍稀鱼类繁育研究中心。“我们配备了高密度养殖桶、孵化桶,随着循环水净化系统投入使用,从一开始鱼卵孵化出苗后一周内就会死去80%,经过不断探索养殖策略,成活率从22年的60%,到23年的70%,今年更是高达80%,都是一点点试出来的。”池边的专业设备,正默默支撑着这份精心。实践队员们不禁感慨:从失败里熬出经验,用技术托举希望,这正是乡村产业突围的缩影,也让大家更懂“实干”二字的分量。
走进科普科教中心:触摸村庄记忆与产业足迹
周林带领实践队走进长坊村冷水鱼科普科教中心,一件件老物件、一段段产业介绍,串联起村庄的岁月变迁与冷水鱼产业的成长轨迹。
步入中心,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周林细细讲述着长坊村的过往,陈列的老物件成了最好的注脚:早年建房的传统工具、磨豆腐的古朴器具、开荒的老旧农具,每一件都刻着村民的勤劳。而展区里,早年的捕鱼套子、电鱼工具与如今的生态养殖理念形成鲜明对比,队员们看着这新旧更替,更懂生态意识的生根发芽,原是在一代代人的实践里慢慢长成。
转到冷水鱼展区,周林重点介绍了两种主要品种的特性与养殖优势。图文展板、实物标本清晰勾勒出产业轨迹:从零星试养到规范化养殖,每一步都浸着村民的汗水。展区里,长坊村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成果格外醒目,科技为产业注入的动能一目了然。队员们在展板前驻足,真切体会到:乡村产业的壮大,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并肩前行。
作者:闫冉 刘孟绚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歌声里的岁月,指尖上的活力
- 2025年7月6日,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晨曦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队与九九医心养老院联合,开展以“故事分享、红歌传唱、手指操互动”为主要
- 07-13
- 艾草香中寻康健,问卷笺上绘安康
- 7月4日,湖北科技学院健康文化实践团队走进附属第二医院,围绕基层健康服务需求开展专项调研,以“问卷+访谈”为核心手段,结合健康科
-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