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针对“鸡血石雕技艺传承人的世代交替”问题,深入杭州市临安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他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经销商以及与网络直播从业者交流等多种方式,以探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传承途径。
调研团队共收集到超过500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揭示了公众对鸡血石雕认知的差异性:一方面,有市民对鸡血石雕作为临安地区特色文化的价值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亦有相当数量的人士表示仅对鸡血石雕有所耳闻,对其具体内涵并不熟悉。在受访的家长中,有人表示虽然会带孩子去了解鸡血石雕,但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机会仍然稀缺,这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老匠人的坚守:以匠心护石料
留会民,从业鸡血石雕已三十九载,亲历了行业兴衰。自一九八六年从初中毕业即投身此道,他始终秉持“先理解石材特性再施以刀法”的原则。面对石材的缺陷,他宁愿调整设计方案,也不愿机械地遵循图纸施工。“难得一见的优质石材,不应因微小瑕疵而被废弃。”他的工作室集原石挑选、雕刻及成品制作于一体,主要依靠长期客户关系维系业务。尽管经济低迷导致众多同行店铺关闭,他依然坚守岗位,并指导徒弟们。其中一位徒弟在临安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大型雕刻作品,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直播一代的突围:年轻力量探新路
与资深工匠迥异,年轻从业者正通过网络直播开辟新天地。80后主播梅征因实体店经营遭遇困境而转向网络直播,期望借助新媒体渠道传承文化。他坦承收入并不稳定,月收入在数千至万元之间波动,而昌化鸡血石矿场封矿十余年导致的原材料稀缺,构成了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90后汪林莉与00后弟弟汪林涛组成网络直播的姐弟组合,成为行业新兴力量。汪林莉初入行时对石料一无所知,在父亲的指导下逐一枚学习,甚至亲自使用篆刻刀尝试石料,如今她能够清晰地向观众阐释石料的质地与品味。她的直播以“福利款”为突破口,从几十到几百元的亲民产品开始,逐步引导客户接受高品质的收藏品。弟弟汪林涛则擅长解析鸡血石的价值,从血色的多少、底地的软硬到冻地的通透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观众理解价格差异,并主打性价比策略,通过自产自销降低成本。在直播中,姐弟俩坚持诚信原则,如实告知产地,并向观众普及保养知识,如避免暴晒、防止磕碰等。
调查研究发现,老一辈工匠依赖线下渠道和熟客关系,而年轻人则拥抱线上新生态,尽管两代人选择的道路不同,但都以“懂石、爱石”为核心。留会民认为“读书好不一定能雕刻好,思路与灵感更为重要”,梅征则强调“了解与热爱是传承的前提”,两代人的理念在“匠心”上达成了共识。
当前,鸡血石雕刻艺术正处于代际交替的关键时期,老一辈工匠守护的传统技艺与年轻一代探索的创新路径,共同描绘了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蓝图。如何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依然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