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网“中枢”调度中心:高温高负荷下的绿色调控在调度中心,学生们了解到高邮地区当前正处于高温时段,用电负荷因空调等冷负载激增而迅速攀升。调度系统通过“削峰填谷”“柔性负荷响应”等策略,利用多电源协调和储能调度,平衡区域电力供应,实现绿色高效调度。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供电分区机制:高邮市电网根据不同区域的用电特征、用户密度和重要性等级,将全市划分为多个供电分区,实现差异化调控。例如,医院、政府机关等被列为“一类保电区域”,在供需紧张时优先保障电力供应。
同时,调度中心部署有覆盖全网的节点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变电站、线路开关、负载点等关键节点的电压、电流、温度等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如线路发热、过载、电压跌落等,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并联动启用智能告警与备用供电切换策略,提高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减少事故带来的碳代价。
此外,工作人员还介绍了输电环节中的能耗监测技术、低损耗输电材料(如高温超导线路)等减碳举措,并通过可视化大屏展示了当前各个分区的负荷情况与调节策略,让学生对电网背后的智慧“大脑”有了更加直观和系统的认识。

图1 四位同学在电网大楼前的合照

图 2 四位同学在调控大屏前的合照

图3 “班长”在调控大屏前讲解

图4 同学们在认真听“班长”的讲解
二、智能监控平台:助力绿色运维的“千里眼”参观的第二站是电网智能监控系统平台。工作人员展示了近年来电网巡检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过去的人力步巡、电表抄读,到今天的无人机智能巡视系统、图像识别AI故障预警平台,巡检效率提升百倍,能耗却持续下降。
无人机巡检技术通过精准调度路径,结合红外与可见光成像,大幅降低了人力出行和设备启停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借助“边缘计算+5G回传”的系统设计,数据上传更快更准,避免了重复巡视带来的碳排放。
在智能化与绿色运维之外,高邮电网的工作人员还特别向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充满温度的环保实践案例: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高邮地区频繁出现,尤其偏爱在电力杆塔顶端筑巢。然而,这些行为既对鸟类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引发电网短路等风险。为此,高邮供电公司组织研发团队,多次实地观察鸟类活动轨迹,并结合电网结构,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防护东方白鹳的绝缘型防护板装置,目前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该装置在不干扰鸟类筑巢习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因鸟巢杂物引发的电气故障,并已在多处电杆试点安装。此举不仅体现了供电企业对生态共生理念的践行,也在全省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这一故事令在场学生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电网不仅是一张能量的网络,更是一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之网。”

图5 书记在讲解智能监控设备

图6 书记在展示智能监控设备识别出的潜在风险
三、电能表库:计量的绿色转型之路最后,学生们参观了电网中的电能表库。通过展出的历史设备,他们了解到电能表的发展从最早的机械表、感应式电表到如今的多功能智能电能表,不仅在计量精度和信息化程度上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也在助力碳减排与能源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不同场景下电能表的选型依据:
对于居民用户,多采用小容量的单相或三相智能电表,具备基本电量计量、远程抄表和分时计费功能;
对于商业建筑、大型工业用户,则根据其用电性质(如感性负载、电动机、变频器等),配置带有需量计量、功率因数测量与谐波分析功能的三相多功能电表;
对于分布式光伏用户,还需选用支持双向计量与反向电能统计的智能电表,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精确计量。
此外,学生们还了解到,智能电能表可通过内置通讯模块与主站系统实时交互,实现对用电行为的精细分析,有助于推进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用户避峰填谷、节约用电,间接实现减碳目标。
在设备维护层面,工作人员介绍了从统一安装检测、周期轮换升级到故障快速更换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同时重视废旧电表的环保回收处理,努力实现电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闭环。

图 7 参观电感线圈

图 8 工作人员在讲述如何选用电能表

图9 同学们在参观设备仓库
四、活动意义与展望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教学,更是一堂“绿色电网”的现场课。学生们亲身体验现代电力系统在高负荷下的绿色运行逻辑,感受到智能化与低碳化如何在系统各环节落地生根。
今后,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国家电网江苏省公司、高邮供电公司等单位的合作,计划开展“碳中和场景调度演练”“储能与电力调节优化”等专项实训活动,持续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绿色意识与系统思维,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图10 四位同学在电网大厅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