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落实高校服务社会的育人使命,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沪上桥下空间开发利用”调研队于2025年7月3日调研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曹杨路桥万航渡路路段桥下空间——“苏河超级管”。并于同日下午走进“临港大学堂科创小英才——2025年上海电力大学‘创客未来’夏令营”,以“城市角落里的‘灰姑娘’”为主题,为近70名六至九年级中学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趣味的科普盛宴,解码桥下空间的改造潜力与科技价值。
调研筑基:解锁城市“灰色空间”的多维价值
实践队队员通过前期调研和实地考查,了解了曹杨路桥万航渡路路段的桥下空间的历史文化和改造思路。设计师以工业管道为核心元素,大胆采用“多巴胺”配色与孟菲斯风格设计,明快跳跃的色彩与几何图案相互碰撞,为原本灰暗的桥下空间注入活力,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同时,其还深度融入苏州河工业历史元素,啤酒桶造型的互动装置、造币厂风格的磨砂树脂座凳、面粉厂储料管造型的艺术装置,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沉浸式感受苏州河的工业文化脉络。
实践育人:构建高校与青少年科创培养的联动生态
实践队队长陈浩以PPT为载体,从空间属性、调研实践、改造设想三个维度展开为夏令营的小朋友进行科普:桥下区域作为城市中封闭/半封闭的闲置空间,天然具备遮风避雨、连接交通网络的区位优势,却长期面临“照明不足、功能单一、安全隐患”等治理痛点。团队历时数月走访上海12个行政区,完成76处桥梁实地勘察、1000余份居民问卷调研,系统梳理出桥下空间在公共设施、文化展示、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改造需求。
在科普讲座同期,夏令营学员也正在开展智能寻道小车编程实践。学员们分组操作小车,在模拟赛道上进行导航调试——这一场景生动呼应了桥下空间改造中"科技赋能城市"的核心主题。当陈浩同学为学员们展示调研成果时,隔壁学员们也在结合机器人实践体验,对"科技如何激活城市死角"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活动作为上海电力大学“创客未来”夏令营的特色环节,不仅展现了高校在城市治理研究中的学术担当,更通过“实地调研成果+科普教育实践”的创新模式,搭建起“高校科研—青少年科创—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平台。
未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将依托临港大学堂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开展“科创赋能城市”系列科普活动。通过搭建高校与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城市治理调研中的实践案例转化为大中小学贯通的思政教学素材,让青少年在科技实践中感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使命。本次活动深化了“高校科研—青少年科创—社会服务”的联动生态,又推动形成各学段思政教育有机衔接、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让更多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科技服务社会的魅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融合思政内核的青春动能,切实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