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胡杨学子到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2025年6月30日至7月8日,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以语为桥,同心共言”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玉麦镇阿勒吞其村,开展了为期9天的普通话推广及文化交流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聚焦当地村干部及青壮年劳动力,围绕四大核心内容展开。团队通过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从普通话基础知识到音变、朗读、命题说话等实用技能,系统提升学员的语言应用能力,每日的课程都针对性极强,从声母、韵母训练到音节辅导,循序渐进帮助当地村民掌握普通话技巧。同时,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强化村民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一、田间课堂传“乡音”,普通话成致富“金钥匙”
在阿勒吞其村的文化广场上,志愿者们化身“普通话老师”,结合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场景,重点讲解农产品销售、电商直播等实用话术。
值得关注的是,实践团还融入了AI技能应用宣讲,让村民了解智能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拓宽视野;此外,队员们积极参与当地民俗活动,在包尔萨克制作、民族舞蹈学习等互动中,深化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情谊。
二、服务基层强纽带,语言相通凝聚振兴合力
阿勒吞其村因地处偏远,普通话普及程度有限,制约了当地对外沟通与发展。此次活动中,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成员均具备普通话二乙及以上水平,且有维吾尔语基础,能与村民沟通。通过“白天帮工、夜晚授课”的模式,队员们既协助乡镇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又进入农户家中进行调查,覆盖50余人,结果显示,有85%以上的农户普通话表达能力较强。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推广,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实践课。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互通,更是思想的共鸣。活动通过语言赋能,让村民在产业发展中更有底气,为乡村振兴搭建起一座连接内外、凝聚力量的“连心桥”。


文稿:曹晓艳、冶贵蓝
摄影:梁俊梅、王天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