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启程聚焦文化根脉7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淮水探韵"非遗调研团14名师生抵达寿县,开启暑期社会实践首日调研。团队于暮色浸染的千年古城墙下,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通过镜头记录城墙砖石与民间艺术交融的历史现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
生命与传承的双重奏鸣古城西门外的广场上,铿锵锣鼓穿透暮色:
八岁小传人窦凯旋:鼓架高过肩头的二年级学生,以娴熟技法演奏《长流水》传统曲牌。家庭熏陶下习鼓仅一年,其稚嫩双手掌控节奏的专注神情,让队员惊叹"非遗种子在新芽中勃发";
红衣传奇鼓手:身患先天性心脏病却痴迷锣鼓三十载的资深艺人,抚着纹饰斑驳的鼓皮动情道:"医生和家人当年都阻拦,可这鼓点早融进血脉了。"他冲破身体桎梏的坚守,与少年蓬勃的习艺热情,在古城墙下交织成跨越时空的传承对话。团队运用多机位完整记录《凤凰三点头》等经典曲目,同步采集两代传承人口述史,构建立体化非遗档案。
镌刻文化基因的青春使命首日调研系统获取表演影像、古城风物及传承人生命史等核心素材,队长强调:"当孩子的手与老人的鼓槌共同敲击时,我们触摸到了文化基因的传递密码。"团队将延续"从艺见人、以人载道"的研究路径,未来五日深入探访寿州大鼓书等非遗项目,通过纪录片制作与学术报告,搭建传统艺术与青年群体的对话桥梁,为淮河文化生态保护注入高校智慧。
文:彭涛 代宇晨 俞子雯 摄:刘锦慧 乐子睿 任梦婷 视频制作:张者 杨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