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记忆的殿堂,我于2025年有幸探访这座历史的建筑。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与文化传承活动,我以青春视角触摸历史脉搏,在文物与科技的交融中感悟文化自信的力量与康衢烟月的可贵。
一、器物无声,观其有魂:文物背后的历史回响
走进南京博物院历史馆,从史前石器到明清瓷器,一件件文物如同时空信使,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唐汉铜镜的纹饰、西汉金兽的铸造工艺、清嘉庆五彩龙凤纹碗的釉彩,皆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尤其是金兽的震撼力令人难忘:重达9100克的纯金铸器,斑驳的锤揲纹路中凝结着古代匠人的智慧,让我直观感受到“一器一世界”的深意。在特展“观天下——大明的世界”中,400余件展品将明代中国置于全球化浪潮中。郑和航海的壮举、西学东渐的印记、多元包容的文化交融,通过文物与场景还原生动呈现。我在“航海传奇”篇章中,仿佛亲历宝船扬帆的盛景,深刻理解了开放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赋能,触手可及:沉浸式体验焕发新生
南京博物院以“一院六馆”格局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数字馆内,VR技术让观众“穿越”至六朝建康城,亲身感受古都的繁华;区块链支持的文物NFT展示,则以数字化手段守护文化遗产。民国馆的1:1复刻场景更令人惊艳:老式电车穿梭于石库门间,爵士乐回荡在街巷上空,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民国文化的温度。非遗馆的活态传承同样令人动容。绒花、云锦等传统技艺的现场展示,让我在动手体验中领略“工匠精神”。正如队员柏沁妘所言:“五彩龙凤碗上的纹饰穿越千年依然璀璨,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使命任重道远。”

(陈鸿远在南京博物院对新时代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数字化结合提出想法)
三、回溯历史,探寻起源:与沧海桑田历史对话
南京博物院远古馆内,一具高大的恐龙骨架模型伫立展厅中央,通过1:1复原技术生动呈现恐龙的雄姿。展品涵盖三角龙、翼龙等多类恐龙,其中一具鸟盗龙骨架清晰展示其植食性特征:长颈、短前肢与强壮后肢的独特结构,印证了恐龙生态多样性的奥秘”。而在南京地质博物馆,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骨架更以双足行走的姿态吸引观众——两米多高的身躯搭配短密牙齿,展现2亿年前湖泊沼泽环境中植食恐龙的生存智慧”。这些跨越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化石集群,不仅记录了恐龙王国的兴衰史诗,更通过骨骼形态、羽毛印痕等细节,为解码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贵实证。

(陈鸿远在南京博物院远古馆拜访恐龙骨架)
四、以知促行,薪火相传:文化自信的青年实践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观展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我结合专业特长,以图文报告和绘画创作记录文物细节,将历史课堂延伸至博物馆。也通过系统梳理文物脉络,从青铜器纹饰到瓷器釉色,逐步构建起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走进社区和学校开展宣讲,用文物故事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正如前辈所言:“这次寻访让我明白,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需要我们守护的珍宝。”
结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恒
南京博物院之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根脉,更是时代的瑰宝。当古老的文物遇上数字技术,当历史的厚重融入青春的创意,传统文化便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遗产,以实践之行赓续文明血脉,在传承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