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六堡茶凭借“非遗+全产业链”模式,年产值突破230亿元,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标杆;而在400公里外的百色凌云县,一家成立仅3年的茶企——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一尖茶业),正以“山地经济+多民族协作”的独特路径,书写着边疆发展的新故事。
2025年2月10日,广西师范大学调研“万木峥嵘”团队通过电话访谈,深入了解凌云一尖茶业,与公司负责人雷有鑫展开对话,探寻其与梧州茶叶产业因多种因素而走出的不同发展轨迹。
独特地理孕育优质茶叶
2021年7月23日成立的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间便在茶叶市场崭露头角。公司拥有流转及自营茶园约4500亩,其中500亩正在进行有机改造。其茶园位于云贵高原余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丰富的山地资源为茶叶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赋予了茶叶优良的品质。
与梧州六堡茶产地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独特的土壤水文条件不同,百色的高海拔山地让茶叶生长周期更长,茶叶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口感也别具风味。雷总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百色种植茶叶的独特优势。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凌云一尖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其区别于梧州六堡茶产业的显著特征之一。
图一调研团成员在与公司负责人雷有鑫对话
多民族协作的发展模式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而在百色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民族协作成为一大亮点。壮、汉、瑶等民族群众积极投身茶叶种植。公司采用“合同定价+溢价收购”模式,茶青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2毛/斤,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
这种分散种植模式(即农户在自家山地分片种植)与公司自营茶园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山地资源,也让各民族群众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到茶叶产业中。多民族协作的种植模式不仅让产业焕发生机,更切实推动了乡村振兴,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发展模式在推动产业进步中的多样可能。
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凌云一尖茶业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带动方面,茶农年收入覆盖9个月采茶期,剩余3个月结合“种桑养蚕”等方式补充收入,保障了全年稳定收益。公司每年还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内容涵盖采摘标准、茶树修剪、施肥、新品种嫁接等,提升了茶叶质量,进而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茶农收入。
百色地区这种多元化的增收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丰富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而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背后,是各民族齐心协力的付出。
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民族团结是核心内容。公司积极响应“归雁工程”,优先招聘返乡大学生,2023年新招2名返乡大学生,推动团队年轻化。员工们积极克服方言障碍,汉族员工学习壮语、瑶语,促进了与茶农的沟通。
公司每月1-2次组织员工聚餐,年底举办联欢会,节假日发放礼品,在壮族“三月三”期间还组织山歌对唱、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茶叶作为山地经济的核心作物,打破了民族界限,实现了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种植,通过产业链整合强化了各民族的经济依存与协作。梧州六堡茶产业在民族融合方面,更多体现在茶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上,而百色地区则更侧重于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深度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民族融合方式和产业发展特色。
图二万木峥嵘调研团成员在记录谈话内容
茶叶产业的未来展望
公司负责人雷有鑫表示:“茶叶是边疆山区的经济纽带,既保障收入稳定,又促进多民族融合。”随着500亩茶园的有机改造推进,未来有机茶叶的产量和价格有望提升,为公司和茶农带来更多收益。
百色地区与越南接壤,在跨境合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未来可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拓展茶叶市场。而梧州六堡茶产业在跨境合作方面主要面向东南亚传统市场,百色地区则可以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茶叶特色,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这不仅为百色茶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茶叶产业的跨境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色地区的茶叶产业以其“山地经济+多民族协作”的特色模式,在边疆发展、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梧州六堡茶产业相比,无论是在种植模式、增收途径,还是在民族融合与跨境合作潜力上,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潜力,为茶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这片从梧州到百色的茶叶产业发展版图,正描绘着乡村振兴、民族共富的美好画卷,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精彩故事不断上演。
通讯员 周永琪 李其燕 贾丽雯 王雨欣 黎红缨 邓叶烯
图 李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