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年味渐淡,经济腾飞下的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5-01-2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年味渐淡,经济腾飞下的文化反思——关于经济发展对传统年味影响的调查研究
李梦圆(城市与环境学院2302班)
【摘 要】本调研聚焦于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年味越来越淡”这一社会现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关于民众对春节认知、参与传统习俗频率、对年味变化感受及原因等多方面的数据。深入剖析了经济发展与年味变化之间的关联,探讨了现代科技、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对传统年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年味造成了冲击。本文旨在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传统春节文化的传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情感以及独特的家庭价值观念,传统年味更是其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然而,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民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模式与思想观念亦发生剧变,“年味渐淡”现象引发广泛热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构成潜在挑战。 本次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发放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900份,样本涵盖不同性别、年龄层次与地域范围,具有较高代表性。问卷内容围绕民众对春节的情感认知、参与传统习俗的实际频率、对年味变迁的主观感受、认定的年味变淡因素以及对传承年味的建设性想法等维度精心设计 综合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年味变淡的关键因素。现代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改变了春节期间的人际交往模式,削弱了家庭团聚氛围;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压缩了过年时间与精力,致使传统习俗难以完整保留。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传统年俗活动和消费模式形成冲击,弱化了春节的文化内涵。此外,传统文化传承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了解不足、参与度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也给家庭团聚和年俗传承带来阻碍。 本调研旨在深度揭示经济发展与年味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促进传统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期望通过研究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推动相关举措的实施,重拾和弘扬传统年味,让春节这一传统佳节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文化魅力与精神价值。
【关键词】经济发展;年味;春节习俗;文化传承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曾经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浓郁年味却似乎在逐渐消散。 每至春节,人们总能感受到一丝不同以往的寂寥。儿时那热热闹闹、充满仪式感的春节,已渐渐成为记忆中的珍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年味淡了,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关注社会、思考时代问题的责任。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开展了此次关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年味越来越淡”的寒假社会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希望能为剖析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贡献一份力量,也期望能唤起大家对传统年味的重视与传承。春节习俗的文化价值,对于天地、自然、祖先的敬畏,在古代中国,人们刀耕火种,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所以,他们信奉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代先民很早便开始祭祀天地、祖先和灶神、门神等各种神灵,人们根据自己的臆想,想象出神灵的模样与名字,甚至也会想象神和祖先的生活习惯,然后根据所想供奉相应的祭品。人们祭祀也是对于祖先神灵庇佑人类的一种感激之情,同时也是传达一种对于神秘自然与未知力量的尊重与敬畏,通过祭祀,希望祖先与神灵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家”观念,自古以来,中国就强调“家”的文化,重视家族关系,家庭内部的关系。在古代就有“家天下”的说法,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更是加固了家族观念。因此,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大团圆”的心态与渴望,中国人好多节日都会强调“大团圆”,所以,也必然变成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常回家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等俗语也体现出回家过年就是要大团圆,春节习俗中包含着“家”的文化。时间不老,生命不止的信仰,过年意味着一年过去,迎接新的一年,时间不老,子孙繁衍不绝。从春节祭祀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子孙繁衍与祖先灵魂不死的信仰,时光流逝,家族也在不断繁衍壮大。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张灯结彩,灯象征着子嗣,所以,通过张灯结彩来表达子嗣绵延的美好愿景,并且过年闹红火经常有舞龙活动,龙有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寄托了中国人对于时间、生命的尊重。安土乐天的情趣,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把土地当成自己的依靠,人们早出晚归、耕作有时,渴求天下太平,希望丰衣足食,总是幻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情趣产生浓厚的乡土情谊。快过年的时候,背井离乡的游子都会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是与西方国家追求的冒险与刺激完全不同的。于是,回家过年就成了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期待。春节习俗的社会价值,情感纽带的功能,春节是在外游历的孩子回家与父母团聚最好的机会。尤其是在除夕夜时,全家人齐聚一堂,于起做年夜饭,包饺子,长辈发压岁钱,孩子们嬉笑打闹,一起守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完成已定的娱乐项目,通过活动来增加家人之间的情感。同时,正月走亲戚拜年,与好友同学之间打牌玩游戏也是加深情感的好方法。增强社会认同感功能,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情怀,并不是回家看看父母亲人那么简单,在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为悠久的节日。经过数干年的流传,它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已经成为一种惯性行为,通过春节回家,人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1]
二、调查背景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年味”则是春节的灵魂所在,是人们对春节期间独特氛围和传统习俗的一种综合感受。然而,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年味越来越淡”成为许多人共同的感慨。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只有在春节才能享用的美食、添置的新衣,如今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使得春节的物质特殊性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模式。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的普及,让人们在春节期间更多地沉浸于虚拟社交,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减少,传统的家庭团聚氛围受到冲击。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人口流动频繁,大量人口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求学,使得春节期间家庭团聚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一些传统习俗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困境。此外,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如各种主题的跨年活动、电子游戏等,对传统的春节民俗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关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年味越来越淡”的调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了解人们对年味变化的感受、原因及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为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重拾浓郁年味提供参考和建议。大众心理需求的变化,现代社会中过年的鞭炮声越来越少,礼仪越来越简化,过年的禁忌和习俗也逐渐被淡化。过年对穿新衣、压岁钱、年夜饭的渴望也越来越淡,春节已经与一般假期日渐趋同。春节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小,就如同社会学家西美尔在他的《货币哲学》中所论述事物的价值一样,“事物的价值存在于与我们的相对距离之中,如果与我们的距离太近,太容易得到,就没有什么价值。当然,如果距离太远,甚至远到无法得到的地步,也就没什么价值了”。以前过年,人们希望改善生活、闲话家常、拉近距离、维系关系,更期待的是一种内心上的安静与放松。可是在工业文明的社会中,人们拼命地积累财富,人人都以利益为中轴,最后却被财富的牢笼束缚住了内心的自由,整个社会笼盖着浮躁的阴云。孩子们还是向往过大年的鞭炮味儿,中年人们希望身心的放松,老年人渴望家人的团圆和平安。这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情氛围的精神诉求已经显得与工业社会不太同步。[2]
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深入了解经济迅速发展对年味产生的影响,探究年味变淡背后的原因,为传承和弘扬春节传统文化提供参考依据,引发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与重视。(二)调查对象1.调查人物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群众。2.调查地点此次调查地点主要为调查成员所在地的乡村、街道、城镇等地,开展了关于年味变淡的调查报告。(三)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向各大社交群组、校园论坛发布问卷,收集不同地区人群的看法;线下在调查地点随机发放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春节传统习俗的参与度、对年味变化的感知、经济发展对春节的影响等方面,共回收有效问卷2900份。2.实地观察法在春节前后,分别前往调查地点,观察春节期间的市场消费、民俗活动开展、社区氛围营造等情况,记录人们的过节方式和节日场景,获取直观的一手资料。
四、调查情况与数据分析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发放问卷。问卷共设置了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对春节的认知、参与传统习俗频率、对年味变化的感受及原因分析等多个维度的问题,共回收有效问卷2900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样本的性别比例性别人数比例男121942.03%女168157.97%表2:样本的年龄比例年龄区间人数比例25岁以下123642.62%26-35岁79327.34%36-45岁57719.9%45岁以上29410.14%(二)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与态度 春节的意义认知:在回答“春节对您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节日?”这一问题时,46.24%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是非常期待和兴奋的节日,体现了春节在人们心中仍具有重要地位;21.76%的受访者觉得春节是感到无聊、无感的假日,这反映出部分人对春节的期待值降低;20.72%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是有些压力的节日,主要压力来源包括家庭聚会、亲戚询问等。 参与传统习俗的频率:在“相较于小时候,你现在参与春节传统习俗(如贴春联、祭祖等)的频率如何?”的调查中,36.76%的受访者表示参与次数略有减少,37.62%的受访者和以前一样频繁参与,14.48%的受访者大幅减少,只参与少数重要习俗,11.14%的受访者基本不再参与。这表明虽然仍有部分人保持着较高的传统习俗参与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传统习俗的频率有所下降。 (三)年味变化的感受 年味变化的总体感知:当被问及“您认为近年来您所在地的‘年味’(即春节氛围)与以往相比”时,33.93%的受访者认为略有减淡,但仍有传统氛围;19.48%的受访者觉得明显更淡了;33.66%的受访者认为基本保持不变,氛围依然浓厚;12.93%的受访者认为变得更加浓厚,传统习俗得到更多重视。这显示出人们对年味变化的感受存在差异,但认为年味减淡的比例相对较高。 年味变淡的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展背景下,你所在地区春节期间年味的变化表现有哪些”的多选题调查中,55.8%的受访者选择家人相聚时间缩水,因工作、出行等;53.45%的受访者选择传统习俗简化,像祭祖、拜年流程从繁到简,仪式感降低;49%的受访者选择节庆装饰淡化,街道、小区、家庭装饰不如以前;43.07%的受访者选择娱乐方式转变,从传统庙会、社火转向在家上网、观影。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年味变淡在生活各方面的体现。 (四)年味变淡的原因分析 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45.56%的受访者认为新兴娱乐方式对传统年俗活动的冲击是导致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新兴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年俗活动的注意力。 消费观念转变:53.03%的受访者指出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传统年俗消费产生影响。如今人们的消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年俗消费如购买年画、鞭炮等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现代科技的影响:55.2%的受访者认为现代科技对人际交往和团聚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年味。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春节期间更多地通过线上交流,减少了面对面的情感沟通,家庭团聚的氛围不如以往浓厚。 工作压力与生活节奏:53.9%的受访者提到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生活导致过年时间的压缩。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较大,春节假期相对有限,使得一些传统习俗因时间紧张而被简化或取消。 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40.24%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如旅游过年的流行,改变了传统的过年模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减少了在家乡参与传统年俗活动的机会。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1.38%的受访者认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对家庭团聚和年俗传承产生影响。大量人口的流动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年俗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困难。 (五)经济发展对春节文化传播的作用 线上直播的影响:45.28%的受访者认为线上直播让偏远地区的特色春节活动被了解,丰富了人们对春节文化的认知。通过网络直播,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得以展示,打破了地域限制。 文化包装的作用:53.62%的受访者认为线上直播对春节文化的内涵进行包装,使其传播更广泛。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春节文化的内涵被更生动地呈现和传播。 外来文化与社交媒体的影响:52.9%的受访者认为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在春节期间更突出,但社交媒体使春节习俗、故事等传播范围更广。虽然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但社交媒体为春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短视频平台的贡献:33.52%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大量春节创意作品,丰富了文化表达形式。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创作者展示春节文化,为春节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五、结论
(一)年味变化的多元感受 从调研结果来看,人们对年味变化的感受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部分人认为年味依然浓厚,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人感受到年味在变淡。年味变淡主要体现在传统习俗参与频率下降、家庭团聚氛围减弱、节庆装饰简化以及娱乐方式转变等方面。 (二)年味变淡的多因交织 年味变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如消费观念转变、旅游过年流行等,改变了传统的过年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人际交往和团聚方式,减少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年俗活动的注意力;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压缩了过年时间,使得一些传统习俗难以完整传承;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也对家庭团聚和年俗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经济发展下春节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发展在给年味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春节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线上直播、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让春节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形式更丰富。然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对传统年俗重视程度的下降,也使得春节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面临挑战。
六、展望
(一)加强传统年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加强对传统年俗文化的教育,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春节传统习俗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对传统年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二)创新春节文化活动形式 结合现代科技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创新春节文化活动形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春节民俗体验活动;开发与春节相关的线上互动游戏,增强人们在春节期间的互动和参与感。 (三)强化家庭和社区在春节中的作用 家庭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共同参与传统习俗活动,营造浓厚的家庭团聚氛围。社区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如社区庙会、民俗表演等,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对春节文化的认同感。 (四)促进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 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强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举办海外春节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春节文化,提升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在国际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春节文化的内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年味的变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重拾浓郁的年味,让春节这一传统佳节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官方对春节的引导和支持在春节文化的现代传承中,政府肩负重任,也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民众的生活方式由政府所引导,政府对春节文化的态度、政策和宣传都能对其传承带来深刻的影响。传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从其发源之时便受到官方的重视和支持。春节在上古时期的雏形是丰收祭,国家会进行公祭,天子也会亲自躬耕行“祈谷”之礼。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都会在春节举行朝会,元日这天,天子接受群臣的拜贺以庆新年。并且在传统农业社会,春节持续时间较长,从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便开始进入忙年阶段,一直持续到二月二,新年才算真正结束。由于春节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农业生活的时间占据,历朝历代从政治上都表现出对春节的重视。在现代社会,春节所根植的文化土壤的消解也促使了政府对于传承和发扬春节文化的重视,2006 年 5 月 20 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几年“年味儿淡”仍然是逢年便会触发的感悟。因此对于春节文化传承,官方还需通过一些途径加强引导和支持,政府部门要发挥其政府职能,实现春节仪式的文化传承。支持春节文创产业开发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传承,需要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体系,强化春节魅力,打造春节品牌。近些年西方“洋”节日在我国流行,很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和欢迎,相比之下,传统的春节开始走向淡化和衰落,传统春节仪式都逐渐简化甚至失传。在这种对比中,呈现了当前中国对我们传统春节节日符号的忽视。春节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撑。政府除了立法保护传统节日之外,还需要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引导传统节日的发展,例如支持春节文创产业开发,要有意识地将春节打造出品牌,打造成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和形象的载体。这就需要将春节习俗和文化产业结合,形成一条春节文化产业链。打造“春节品牌”需要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挖掘民间艺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将民间工艺与文化产业结合。春节需要以民俗为依托,然而民间很多习俗和工艺的传承都在现代中流失、断裂。因此,要大力挖掘稀少的民间工艺,保护好民间艺人,组织民间工艺的学习和继承活动,将这些古代艺术传承下去。其次,可以将春节和庙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近些年春节期间,各地庙会非常活跃,逛庙会成为春节的一个新的习俗。我们可以开发和保护各地庙会,组织文化活动,将民间工艺搬到庙会当中,丰富庙会文化,第五章 薪火相传:春节仪式的文化传承创新51让春节在庙会当中重新焕发活力。最后,可以重建春节符号体系。春节习俗异彩纷呈,有着庞大的符号体系,春联、剪纸、饺子、灯笼、舞狮舞龙等等符号都需要重视和利用起来,开发春节文创产品,重建春节符号体系,例如利用春节喜庆吉祥的符号开发一些春节纪念物,让春节符号的魅力得以充分施展。春节纪念物的开发在烘托春节气氛的同时,也使春节仪式符号被传承下来。参考文献赵霞.从“年味”变化中探究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发展[J].文化学刊,2024,(10):93-96.郭彦朋.社会学视角下的年味变化[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04):98-100.杨利贞.社会转型中的春节仪式变迁与传承研究[D].郑州大学,2019.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安徽工业大学文化传承团返家乡社会实践
  • 枣庄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 聊城大学医学院开展“求知问道面对面”人物访谈实践调研专项活动
  • 寒冬来慰问,情满暖乡村
  • 寒冬来慰问,情满暖乡村
  • 2025年1月27日,正值新春佳节前夕,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乡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基层服务团”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
  • 01-27
  • 关爱老人 传递温暖 灵光爱老院举行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