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进步最依赖的资源之一。高校毕业生不仅是就业最大群体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人才要素。其就业状况关系着区域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分布格局,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运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Z世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等问题,呈现就业区域流向不均衡等现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从就业规模上来看,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规模都将稳定在千万人以上。社会学历的普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饱和、学历与工作匹配模式的崩溃、部分工作对学历有较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这些择岗的新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新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学生在毕业后的择岗标准有哪些,城市又该怎样做才能留住高学历人才呢?基于Z世代下的社会新状况,我们对00后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就业乃民生之本,是维系民心稳定、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高校毕业生及青年群体的就业状况持续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各城市如何精准定位自身优势,有效吸引并集聚人才,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进而推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创造性地发起了对“Z世代”下00后大学生就业去留与城市人才吸引力关系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数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不仅在理论层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通过此研究,为各个城市提供一定借鉴,以提高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更优秀的“00后”高校毕业生,以带动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的供给侧改革,同时激励在校高校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希望此研究能够为“0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思路,推动Z世代背景下城市与“00后”大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双向选择。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进程下,流动人口问题得到学界了广泛关注,已有学者在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以及就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选择针对国内人口就业选择展开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户籍、家庭背景对于人们的就业选择起到一定影响。同时,我国研究就业问题多针对大学生与农民工、创业者就业问题的共性交叉,很难灵活体现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系列建议,对大学生以及各高校寄予了殷切希望。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选择则是衡量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许多我国已有研究的文献中,大多是提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建议,仅有少部分是关注大学生就业因素本身的。王文波等通过因子分析发保障因子(住房和各类保险)、工作适应度因子(工作能否施展个人才能)、软环境因子(职业机遇和人才体系)对就业地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家庭因子和生活习惯因子(包括自然环境)影响较弱,经济因子(收入与物价水平)影响居中。因此,我们将与这一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究诸多因子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具体影响关系。
就业乃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其就业态势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资源,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不能没有人才,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创历史新高,基于毕业生们对就业的渴望和社会的需要,国家和政府不断落实就业政策,释放有利于就业的利好信息,地方城市也应积极响应中央的政策,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改善本城市的劳动结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铸就伟业,我们要持续关注人才问题,不断优化就业环境,让劳动者在自己的适合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让每个城市都建立促进发展的人才基地,让每个奋斗者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报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