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弘扬家乡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1月22日,安徽工业大学文化传承团以线上云组队的方式回到家乡,探寻文化基因。
(一)探寻言子墓,传承文化根脉
言子墓位于苏州吴中区的穹窿山,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言偃的安息之所,这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为言子墓。 实践队员栗睿 供图。
刚踏入言子墓所在的区域,一座古朴庄重的石牌坊便映入眼帘,上面刻着的字迹苍劲有力,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言子的不凡生平。

图为言子墓道。 实践队员栗睿 供图。
通过查找文献,实践队员了解到言子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他是孔子学说在南方的重要传播者,被尊称为“南方夫子”。他将中原文化带到江南,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言子主张“以礼治国”“以学化民”,他的这些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民众素养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对言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言子墓不仅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时刻提醒着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队员将带着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继续探索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的瑰宝。
(二)探寻霍邱博物馆,解锁家乡文化密码
在实践队员的家乡霍邱,有一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文化瑰宝的殿堂——霍邱博物馆。它不仅是一座陈列文物的场所,更是一扇展现家乡深厚底蕴、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窗口。

图为霍邱县博物馆。实践队员杨蕊蕊 供图。
踏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家乡的古老岁月。馆内丰富的藏品,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秦汉的文物古迹到唐宋的书画瓷器,再到明清的民俗用品,每一件都诉说着霍邱的历史变迁。它们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却仿佛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那些或波澜壮阔、或平凡质朴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霍邱县历史文化展。 实践队员杨蕊蕊 供图。
霍邱博物馆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展示。通过复原的传统民居场景、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热闹的民俗活动模型,让我们得以一窥先辈们的生活百态,感受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些民俗文化是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标识。
参观霍邱博物馆,是一次对家乡文化的寻根之旅。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家乡的过去,明白我们从何处而来,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励我们为家乡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三)探寻历史印记,感悟阜阳文化
为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实践队员走进阜阳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文化探索之旅。
踏入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馆内丰富的文物藏品,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阜阳的往昔。在“阜颍之昌——阜阳历史文化陈列”展厅,我们看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珍贵文物,它们见证了阜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精美的青铜器、绚丽的陶瓷器、古朴的书画作品等,无一不展现出阜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馆内的革命历史主题雕塑,生动再现了阜阳在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先烈们坚定的神情、英勇的姿态,仿佛在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次参观,实践队员收获颇丰。一方面,对阜阳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演变有了系统认知,领略到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革命先辈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新青年将传承先辈精神,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践中,为弘扬阜阳历史文化贡献力量,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实践队员将继续探索文化的奥秘,讲好阜阳故事,让更多人领略这座城市的历史风采。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阜阳博物馆。实践队员宋婷婷 供图。

图为馆内革命主题的雕塑。 实践队员宋婷婷 供图。

图为馆内舍利子。 实践队员宋婷婷 供图。
(四)探访张家祠堂,寻找文化基因
实践队员来到张家祠堂探寻文化基因。从建筑文化看,张老家祠堂通常具有典型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其布局往往遵循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原则,体现了中国人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图为张老家祠堂的砖雕。 实践队员张童瑶 供图。

图为张老家祠堂俯拍图。 实践队员张童瑶 供图。
在家族文化方面,它是张氏家族的精神象征和凝聚中心。牌位供奉有序,记录着家族的世系传承,通过祭祀等活动,强化家族成员的血缘亲情和归属感,传承尊老敬祖、敦亲睦族的传统美德。
从民俗文化来讲,祠堂是举办家族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婚丧嫁娶、家族庆典等,许多古老的民俗仪式在这里延续,保留着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
此外,张老家祠堂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见证了张氏家族的兴衰变迁,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其墙壁上的壁画、梁柱上的题字等,都可能蕴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是研究地方史和家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为张老家祠堂大门。 实践队员张童瑶 供图。
(五)访西安华清池,见历史变迁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当社会实践队员踏入西安华清池,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瞬间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踏入华清池,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在传递着千年前的足音,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再往前走,便是西安事变旧址。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在此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站在五间厅前,队员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紧张激烈的场景,心中涌起对两位将军的无限敬仰之情。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爱国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图为西安事变照片展。 实践队员褚心璇 供图。

图为西安事变弹孔图。 实践队员褚心璇 供图。
走出华清池,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暖融融的。回首望去,那古老的建筑在余晖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此次华清池之行,将成为实践队员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